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主义(十三) ——习近平对毛泽东国家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本刊特稿 2025-09-03 《瞭望中国》杂志社荣誉社长秦清润 总第496期 放大 缩小


  2025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6周年。76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日新月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已经徐徐展开。中华大地发生的这些史无前例的伟大巨变,其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国家现代化思想的全面传承和发扬光大。

  奠基与探索:毛泽东的国家现代化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开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国家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他的国家现代化思想,深刻影响了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一)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的国家现代化思想,其核心目标是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深刻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就无法真正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就无法保障国家的独立自主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他始终将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新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根本前提:独立自主与制度奠基

  毛泽东认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国家的完全独立和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才能为中国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和平稳定的内部环境。因此,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独立自主原则:他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但绝不能受制于人。这一原则确保了国家发展的主权和安全。

  社会主义制度奠基: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这一制度框架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规划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三)核心路径:工业化与重点突破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他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将实现国家工业化摆在突出位置。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下,他借鉴苏联经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钢铁、机械、能源等),认为这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国防的基础。著名的“156项工程”就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逐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目标。后来,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将其概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即“四个现代化”,成为长期激励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性:毛泽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他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为科技现代化奠定基础。

  (四)人民主体与精神力量

  毛泽东的国家现代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依靠人民力量:他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他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如“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并将其视为克服困难、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改造主观世界:他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认为在建设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必须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的劳动者。他推动扫盲运动、普及文化教育,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探索中的曲折与宝贵经验

  毛泽东对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在极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进行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在实践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对现代化建设造成了干扰和损失。这些曲折反映了探索的艰难性,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例如: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必须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等。这些经验教训,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六)深远的历史贡献

  尽管探索中有曲折,但毛泽东的国家现代化思想及其领导下的实践,其奠基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奠定了初步物质基础: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两弹一星”)。

  3.确立了核心目标方向:明确提出并大力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为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4.培养了宝贵人才队伍:发展了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5.激发了强大精神动力: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毛泽东的国家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初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实践指南。它深深植根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强烈使命感和历史担当。其思想中关于国家独立、工业化优先、科技重要、依靠人民等核心观点,具有长远的历史价值。他领导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奠基性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些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前提、物质基础和思想资源。毛泽东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其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擘画复兴伟业: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深刻洞察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国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探索,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思想根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最鲜明的底色,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方向和道路。它摒弃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路径依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独特优势,确保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二)核心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在于科学擘画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思想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任务极其艰巨,意义空前重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贫富悬殊的弊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更强调精神生活的富足,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五大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三)战略擘画:系统推进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不仅描绘了宏伟蓝图,更提供了清晰的战略路径和系统部署: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撑和保障。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夯实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为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科技自立自强: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其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到建设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无不彰显着这一思想的深厚人民情怀和价值归宿。

  (五)全球视野:为人类现代化探索新路径

  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具有宏阔的世界眼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它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单一模式,展现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习近平国家现代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它植根于中华大地,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在这一光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满怀信心、昂首阔步地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必将一步步变为现实,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对毛泽东国家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国家的领导人,全面继承并创新发展了毛泽东主席的国家现代化思想。在毛泽东主席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毛泽东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国家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主席关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主席的国家现代化思想。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他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对毛泽东国家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国家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为国家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家现代化创造良好国际环境。

  习近平既坚守毛泽东时代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方向,又在理论内涵、制度设计、战略布局等维度实现创造性发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创新相统一的鲜明特征。

  (一)理论渊源的继承性发展

  1、根本方向的坚守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唯一出路”的根本原则,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将其创造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论断。两者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旗帜鲜明地强调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属性,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决否定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所谓“普适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政治定力和理论清醒。

  2、方法论的一脉相承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为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根本方向。在新时代,这一命题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形成了“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的辩证思维方法,更将其发展为系统科学的“六个必须坚持”方法论体系(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制度建设的深化拓展

  1、治理体系的升级


  毛泽东创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构成了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框架。在新时代,这些基础性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和发展,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改革工程。习近平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仅继承了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更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链条贯通,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经济体制的变革

  从毛泽东时期建立的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到新时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习近平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继承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统筹协调的辩证经济思想,又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内涵,形成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大理论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战略目标的时代飞跃

  1、现代化内涵的丰富


  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构成了改革开放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这一战略目标得到全方位拓展,形成了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新增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回应了当代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更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明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2、国际视野的升华

  毛泽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思想,在新时代发展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提升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不仅实现了从民族自强到全球治理的视野跨越,更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意义。这种升华既体现了对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胸怀天下的国际担当。

  (四)实践路径的创新突破

  1、发展动能的转换


  毛泽东时代通过工业化积累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则实现了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强调“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将科技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转变既继承了毛泽东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思想,又根据新发展阶段特征实现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2、矛盾处理的智慧

  继承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观点,新时代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方案。习近平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中国方案。这种矛盾处理方法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新的实践发展作出了理论创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智慧。

  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壮丽图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康庄大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也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方向。展望未来,一幅融合了深厚历史底蕴、澎湃创新活力、和谐共生理念与人类共同福祉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而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契合中国国情、引领时代潮流的独特现代化形态。

  图景一: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家园

  告别绝对贫困,迈向全面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这只是起点。未来,共同富裕将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可感可及的现实。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显著缩小,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每一个辛勤奋斗的个体都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成果,享有更公平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更体面的住房、更可靠的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核心:物质丰裕不再是唯一追求。精神富足、文化自信、身心健康成为普遍状态。社会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舞台。终身学习体系完善,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不仅口袋富足,精神世界也丰盈充实。

  图景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普遍实践: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模式彻底成为历史。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自觉。能源结构深度转型,可再生能源成为主体,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江河湖泊重现生机,森林草原覆盖率稳步提高。

  美丽中国画卷全面呈现:城市是公园中的城市,乡村是花园中的乡村。生态廊道贯通城乡,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熟运行,“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地球家园贡献更多绿色福祉。

  图景三: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繁荣家园

  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建成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中华文化绽放时代光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享有更加丰富、更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图景四:和平发展、命运与共的人类家园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通过战争、殖民、掠夺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始终坚持和平发展。中国的强大是和平力量的增强,是国际格局的稳定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繁荣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贫困等)贡献关键力量。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与各国人民携手开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

  图景五:高效治理、长治久安的幸福家园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全面提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优越性充分展现。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治理,决策科学化、服务精准化、治理高效化水平达到新高度。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安全发展贯穿始终: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坚决维护。人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幅未来图景,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正在奋力书写的现实篇章。它以14亿多人口的巨大体量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彻底改写人类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它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贫富分化的铁律;它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齐飞,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它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

  实现这一宏伟图景,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未来的征途上,挑战与机遇并存,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磅礴力量、所昭示的光明前景,必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当这幅壮丽的现代化画卷完全展开之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将最终实现,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正在脚下,通向未来。

  秦清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