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不拘一格降人才: 助力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剑桥视野 2025-08-09 文/李华 逯阳 总第495期 放大 缩小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正迈向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制度创新、资源投入和AI赋能,更需要人才的根本支撑。而“人才”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过去10年以来,中国在人才引进方面从逐步早期的个体精英引进(如2015年的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到2020之后转向教育教师科技人才系统一体化和人才吸引机制创新的转型,从知识引进到创新管理理念的引进,强调高校学术领导力、创新理念的重要性。尤其在《教育强国建设纲要2024-2035》强调教育家精神和全球教师数字素养,强调通过数字赋能国际化路径向世界分享中国创新理念,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路径。如何突破“格”之困局,打破传统人才引进选拔模式,平衡行政选拔与专业领导力需求的矛盾,本土化培养与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有效融合。本文将从六个维度出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创新性、制度化和国际化的方式,广纳贤才,助力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一、破壁立新:构建多元人才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单一化评价体系的倾向,导致部分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潜力的人才无法发挥其专业优势和跨学科创新特长而被边缘化。要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打破这些固有壁垒,构建更加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从多维度贡献激发人才潜力,服务建设教育强国。

  首先,选拔和吸引人才应重视实践能力与专业素养。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乃至教育科研人员,应更加注重其实际教学能力、育人成效,创新实践和专业素养。例如,一些优秀的乡村教师虽然没有高学历背景,但他们在基层教育中默默耕耘奉献,成效显著,理应被纳入人才激励与培养体系。而“乐教爱生,胸怀天下”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其次,应推动“破五唯”改革落地。近年来,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的倾向,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分类评价、代表作制度、同行评议等多元机制,这为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发展。职业技术人才同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体系的保障因素。通过完善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打通“职教—本科—研究生”通道,开辟培养多元化人才的不同赛道,实现个性化人才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型产业人才多元化需求,使更多技能型人才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二、激发潜能:营造包容开放的人才成长环境

  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要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必须营造一个包容、开放、鼓励探索的成长环境。

  应鼓励跨界融合与多元发展。当前,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问题日益复杂,单一学科背景已难以应对未来挑战。应鼓励教育人才跨学科、跨领域发展,推动“教育+科技”“教育+心理”“教育+人工智能”等融合型人才培养。例如,人工智能教育、STEM教育、SPHERE教育和ELITE教育等新兴领域,需要既懂技术管理又懂教育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应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探索与试错。创新往往伴随着失败,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实验也不例外。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保护那些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教育工作者,避免“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态蔓延。

  应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支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教育创新的生力军。应通过设立青年人才专项基金、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建立导师帮扶机制等方式,为青年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成长通道和发展平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责任感。

  三、制度护航:构建公平高效的人才发展机制

  制度是人才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必须在制度层面进行系统设计与优化,构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首先,应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当前,部分地区和高校在人才引进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海外、轻本土”的倾向。应建立以创新能力和目标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标准,既欢迎海外高层次人才,也重视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做到“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其次,应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待遇、职称、荣誉等是人才关注的重点。应推动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创新成果挂钩的激励机制。同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打破“论资排辈”,让真正有能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再者,应加强人才流动与共享机制。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区域流动不畅,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应通过“县管校聘”“教师轮岗”“区域教育联盟”等制度设计,推动优秀教师向基层、向薄弱地区流动,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此外,还应加强对人才的关怀与服务。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包括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幸福感,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海归力量:架设连接世界的桥梁

  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战略布局中,海归人才作为一支特殊而重要的人才群体,正日益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他们不仅带回了世界前沿的学术知识,创新和技术,更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海归人才在教育管理和科研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留学回国人员在校长中占比高达78%,博士生导师占63%,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占72%。例如,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创办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学堂班等,推动了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海归人才在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方面贡献突出。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中,80%拥有留学背景;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第一负责人中,约40%有留学背景。例如,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回国后带领团队攻克“地球深部探测仪器”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寇煦丰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果。李建保博士回国后先后担任青海大学、海南大学校长,成为留学人员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典范。

  海归人才还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他们熟悉国际规则,拥有广泛的国际人脉资源,能够有效推动中国高校与国际知名学府、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海归人才不仅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创新理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治学精神来推动中国的教育理念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同时也是在世界舞台为中国新时代教育理念,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

  五、启智润心:3I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且系统性的范式变革。人工智能并非仅作为辅助性技术工具而存在,其更深层的功能在于以算法逻辑与数据要素重塑教育现代化的动力结构,成为驱动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引擎。欲达成教育强国之宏阔愿景,必须深度释放人工智能之赋能潜能,并以“智能化(Intelligence)、集成化(Integr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之三位一体协同路径(简称3I)为纲,系统推进教育系统的整体跃迁。国家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战略部署中,已明确强调借助人工智能优势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塑造教师发展新优势,促成教师队伍人才发展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并以数字时代新型“教-学”模式为切入口,构建数智时代“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

  第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智能化。教师可依托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算法与智能体建构等多重技术路径,实现教学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学生学习成效的精准评估以及教学反馈的即时生成。具体而言,教师借助大数据对学习行为、认知特征与情感状态进行全景式解析,通过智能推荐机制动态匹配最优教学资源,并以智能体为中介,构建自适应学习支持系统,进而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学习需求的高度耦合。与此同时,教师亦可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取优质课程资源,借助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与资源开发能力,生成契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教案与课堂教学设计,显著提升学习体验,丰富课堂内容,并依循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发展愿景,铺设个性化学习路径,最终达成立德树人之育人成效。

  第二,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进教育集成化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一体化数字治理”的新型模式,借由打通管理、教学、科研、评价全链路数据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与实时共享,从而显著减轻教师行政负担。在此框架下,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决策与精准推送机制,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差异,全面释放教育治理效能,驱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优化配置。

  第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国际化,进而构建数字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国际教育版图,其关键支点在于培养具备高质量数字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可经由自主学习人工智能驱动的远程协作平台等技术手段,突破语言与空间双重限制,无缝链接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国际教育合作网络的关键纽带,协同打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在真实跨境项目情境中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在新时代语境之下,培养兼具人工智能理念、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数字化转型与能力跃迁,亟需构建多维度、多方位的多元贡献指标评价体系,以营造积极、健康且可持续的数智化教育教师发展环境,为未来创新型教师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六、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全球教育生态整体建构与文明赓续

  在高质量人才的精准延揽与教育家精神的系统涵育双向驱动之下,中国人才培养范式正经历由“服务教育系统”向“构建教育生态”的深层跃迁。这一跃迁不仅昭示技术迭代与制度创新的外在律动,更映现文明赓续与价值传承的内在使命。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以顶层设计之宏观视野,为现代化人才培养提供战略坐标;数字化赋能教师之行动方案则以数智技术与教育机理的深度耦合为支点,持续催生面向全球人工智能挑战的中国创新理念、中国方案与中国话语。在此过程中,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被赋予价值重塑的关键功能:评价维度由单一结果转向综合素养,评价主体由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协商,评价方式由静态甄别转向动态生成,从而为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开辟可持续的生态位。同时,教师数字教育素养与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双重强化,使得教育者能够在全球知识网络中以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的复合身份展开对话,既深谙本土教育情境,又能联通国际前沿议题。

  无论本土涵育抑或海归回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体均已超越传统“知识传递者”这一单一角色,转而成为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的守护者、阐释者与传播者。其所承担的使命,不仅在于将既有知识体系精准传递,更在于以开放、包容、创新的精神气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由此,教育者身份升华为“中华文脉的持续输出者”与“中国智慧的协同贡献者”,在全球教育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持续提供基于中国创新经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案与伦理框架,最终实现文明互鉴与教育生态的共生共荣。

  结语、以制度创新与文明自觉重塑教育强国的人才生态

  “不拘一格降人才”昭示的不仅是选才策略,更是一场以制度创新和文化自觉为核心的系统变革。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之先声,已将人才范式置于战略变革的优先序位。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亟须以系统思维破除“格”之陈规与“拘”之保守,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创新成长环境、制度保障机制的三重耦合,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同时,充分激活海归人才的跨文化资本,审慎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制度经验,实现本土智慧与国际前沿的有机融通。在此基础上,以人工智能驱动教育的智能化、集成化、国际化发展,使技术创新逻辑与教育创新价值深度互嵌,进而形成人才-制度-技术协同演进的良性循环。由此,中国方能汇聚天下英才,为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可持续的人才基石。未来既属于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教育实践者,更属于真正尊重、善用并成就人才的现代教育体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