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幸福建设的扬州实践

zhuantibaodao 2014-04-14 14:10:16 本刊记者 贺 琼/文 总第237期 放大 缩小

 

系列民生工程敲开百姓幸福门

去年4月,《小康》杂志全国居民幸福感大调查结果显示,在七个重点调查城市中,扬州市民幸福感最高,52.1%的人表示“比较幸福”,33%的人表示“非常幸福”。这座“具有幸福底色和幸福温度的城市”,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用系列民生工程敲开百姓幸福大门。

一、保障最基本的民生

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鲜空气、有稳定的就业,这些是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的。

喝:扬州市先后投入近50亿元,完成铺设供水主干管道1438.18公里,支管网15016公里,覆盖全城、进村入户,完成收购484座小水厂,486眼农村水井不再作为取水水源,实现了全市区域供水的全覆盖的目标,城乡共饮同网、同源、同质的“三同”水。

吃: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菜”,扬州实施了“1161菜篮子工程”,保证市区100万人,每人每天消费1斤蔬菜,本地蔬菜的自给率达到60%,新建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供应的本地化,不仅保证了蔬菜的品质,确保蔬菜能够夜里摘、凌晨运、早上买、中午吃,而且省去了中间环节,农产品直接从田头到餐桌,销售价格普遍比农贸市场便宜1/3以上,受到居民欢迎。2013年,扬州CPI累计上涨2.2个百分点,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0.1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

呼吸:绿色,是扬州经年不变的主色调,“绿杨城郭是扬州”是古人对扬州的赞美。目前,该市林木覆盖率达23.1%,绿化覆盖率达43.03%。“从图形上看,就像一把撑开的伞。这把伞,为扬州撑出绿水蓝天,撑起生态名城。”南京林业大学张晶池教授所描述的,是扬州正在打造的“七河八岛”中央生态公园,如此大的湿地处在城市中心,在国内是非常少有的。今年起,扬州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建设1个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并将打造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城区市民出门500米便可寻得一处休闲绿地。

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民生乃和谐之基。谢正义书记表示,“就业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促进充分就业,政府责无旁贷。”对此,扬州加快建设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老百姓和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扬州开通了“就业e图”平台,求职者想找工作,只要登录地图查询招聘信息,这些单位离家有多远、待遇如何,地图上都一清二楚。“如今,我们在社区家门口找工作真方便,在社区劳动就业大厅就能查到附近用工单位的用人信息,跑不到15分钟路程就能上岗。”双桥街道虹桥社区居民王女士找到工作后感叹。据了解,该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每年推荐的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全市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零就业家庭”持续清零。

二、“八老”改造:变身宜居新城

四季园小区,扬州最早的大规模住宅小区之一,建成于1991年,占地29.2万平方米,有住宅楼117幢、4200户,居民约1.5万人。由于小区环境较差,不少居民有了一定经济实力后,纷纷搬出居住。2010年春季,四季园小区开始改造。划停车位、安装单元防盗门、实施雨污分流……经过整治,小区面貌大变样。“整治后的小区干净漂亮,不仅孩子们乐意回来,以前不串门的亲戚也上门了。”小区居民陈浚泉说,“环境好了,居民讲文明的也多了。”

“八老”(老庄台城中村、老小区、老校舍、老宿舍、老宅子、老街巷、老城区、老厂区)改造是扬州市最为系统、投入最大的一项民生实事工程。今年该市投入178亿元实施“八老”改造,目前10多个“城中村”改造启动。不少市民开心地说,政府的“八老”改造改到了百姓心坎里,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百姓生活质量。各地虽都有古城改造项目,扬州“慢工出细活”的方式似乎更值得借鉴。此外,该市对古城内300多处古迹、名人故居、名园、名树名木、特色街巷全面进行立碑、竖标,详细表述它们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不仅增强了古城的可读性,也唤起了市民对古城历史的记忆,增强了外地游客对古城历史的认同感。

三、生态为基:百姓尽享生态福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又一亮点。在最近召开的扬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谢正义指出,今年要突出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强水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植树造林行动计划,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生态福利将成为扬州百姓幸福的源泉。

创建“苏中样本”。扬州生态市创建成为经济尚欠发达地区的“苏中样本”。近年来,扬州生态市创建实现了四个“全覆盖”:一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二是生活垃圾转运体系全覆盖;三是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四是区域供水全覆盖。

扮靓城市底色。上世纪90年代,扬州在江苏省首提“生态强市”的发展战略。2003年,扬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片绿”。十年来,绿染扬城,绿色已成为扬州的第一底色。谢正义强调,植树造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标志,要充分利用植树造林会战,将绿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崭新面貌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如今,漫步扬城,一条条干道在绿树掩映中延伸,一片片美景在芳草茵茵中展现,遍地绽放的绿色景观,勾勒出扬州迈向生态文明城的步伐。

可以自由呼吸的绿色天堂。七条河流,八个岛屿,400年沧桑岁月,冲刷出扬州特有的“七河八岛”奇观,这一全国罕见的城内湿地公园,正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据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处长朱雷亭介绍,“七河”即京杭大运河、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高水河。河流天然分割形成的岛屿,分别为聚凤岛、芒稻岛、金湾半岛、自在岛、凤凰岛、幸福岛、壁虎岛、红星岛。区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初步规划地块位于“大扬州”中心地带北侧,是今后扬州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阵地。如今,扬州已建成8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良好。一条绿水,贯穿全城,河流两岸,绿地相伴,水质的不断提升,岸边生态绿化区的建成,让扬州的生态环境更上一层楼。

传承文化打造宜居“金招牌”

“小桥、古街、流水,处处鸟语花香。”晚年已迁居扬州的著名歌唱家刘秉义如此形容,“这座城市,温婉而淡雅的风格中,散发着艺术的气质。”近年来,扬州坚守“护其貌、美其颜”的古城保护理念,从建筑风貌到街巷肌理,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对古城实施全方位的保护。同时,扬州人还在续写着大运河申遗、雕版印刷、广陵琴派等城市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篇章。

和很多城市一样,扬州有着“因古而名”的优势,这些优势表达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脉。从“因古而名”到“借古而兴”,扬州着力于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全力打造最中国的城市。

随着隋炀帝和萧皇后合葬墓的出土,扬州的关注度大幅上升,而这也成为了2014年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砝码之一。据介绍,墓葬的出土更多要归功于扬州在城市发展中的“考古前置”方略。扬州市文物局一直盯着“甘泉—杨庙战国至五代墓葬埋藏区”,加上考古队员的细心发现,让这个迟到了千年的“巧合”为扬州带来了“运气”。

随着隋炀帝墓尘埃落定,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扬州必须用好这块“金字招牌”,重现炀帝下扬州盛景,打造隋唐城。但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却认为,为了旅游重建隋唐城肯定是错误的。“中国十几个‘西湖’,瘦西湖的景观环境保护得最好,乾隆皇帝当年在瘦西湖看到的景致,现代人还是一样看到了。这说明这个城市对待历史的态度是正确的。”市委书记谢正义在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上也曾指出:“资源旅游化,不等于商业化,怎么样把旅游资源旅游化,这方面要做的文章很多。”

如何去扬州找到中国

“Find China in Yangzhou!”(扬州——最中国的城市)是巴拿马驻中国首席代表莫福杰先生对扬州的评价,扬州以此作为针对国外游客的旅游宣传口号。然而,对于这座即将迎来2500年周年的历史名城来说,知名度与美誉度从不稀缺。扬州市旅游局信息中心戴兵介绍,如何将游客,尤其是境外游客吸引来到扬州,其实并不容易。由于扬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没能搭上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的“高速列车”。但戴兵透露,扬州目前正加快推进宁启铁路电气化改造、连淮扬镇铁路和京沪高速南延过江等项目,并加快与苏南地区的融合速度。航运方面,扬州泰州机场也正在申请开通直飞台湾的航线。

为打造软环境,扬州人追求细节的精益求精。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长朱民阳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时着重谈到,“中国梦”不能只是梦,还要去想,更要付诸于扎扎实实的行动。将扬州建设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让扬州人民都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既是一个追求的梦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回归,同时也是扬州市委市政府下一步将为之奋斗的目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