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2025年的世界,正因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美国优先”理念而陷入深刻不确定性与潜在动荡。其新政府的安全议程,不仅预示着对传统美国外交政策的显著背离,更对二战后形成的盟友体系及全球安全架构构成严峻挑战。本篇评述旨在剖析此议程对军事开支和安全架构的冲击,揭示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连锁反应与深层裂痕。
特朗普政府的2025年国家安全战略(NDS)明确指示国防部,核心任务是实施总统的“美国优先”与“实力促和平”议程。该战略支柱清晰:一是将美国本土防御(包括领空与边境安全)置于首位;二是在印太地区威慑中国;三是强硬要求全球盟友及伙伴加大“责任分担”(分担防务费用)。此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将盟友利益置于狭隘定义的美国国家利益之下,预示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美国优先”不仅是竞选口号,更是美国外交政策基石的根本性重塑。在此框架下,国际承诺与联盟体系若不能为美国带来直接、可量化的利益,便可能被视为负担而非资产。
然而,这种政策取向充满内在矛盾。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宣称通过“实力”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其交易性的、甚至带有孤立主义色彩的联盟政策,却在不断侵蚀集体安全的基石。若联盟的集体力量遭削弱,“实力促和平”又将从何谈起?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无疑加剧了盟友的困惑与忧虑。
“美国优先”的安全议程,实质上重新定义了“责任分担”的内涵。传统上,责任分担指盟国在共同安全目标下协同承担义务与资源投入。然而,特朗普政府的言论与政策,如2025年国家防务战略所强调的“通过增加盟友及伙伴的责任分担来加强这些关系并为持久和平创造条件”,及其一贯将盟友贡献视为对美国保护的“付费”或弥补其占美国“便宜”的说辞,清晰表明其“责任分担”已异化为一种交易。盟友增加投入,似乎仅为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而非基于共同价值观或战略协同。这种转变将盟约关系扭曲为服务合同,严重侵蚀了维系集体防御所必需的信任与共同目标感。
“实力促和平”抑或“孤立中求强”?——解读特朗普议程中的联盟政策
特朗普政府的联盟政策,正从根本上动摇着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向“契约美国”(PactAmericana)的转变——一个以美国单方面定义的利益为中心,联盟关系高度交易化,安全承诺附带严格条件的体系。在此体系下,“美国实力”成为制定规则的唯一标准,传统的“美利坚治世”(PaxAmericana)——即美国为全球自由主义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的时代——正迅速褪色。
“契约美国”模式的核心在于,联盟的存在与否、美国安全承诺的可靠性,完全取决于盟友能否为美国提供直接、可量化的“回报”。这些回报形式多样,包括大规模采购美国军火,开放关键矿产资源的准入权,以及在贸易上做出对美国有利的让步。对于那些无法或不愿满足这些条件的盟友,其在美国全球战略棋局中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特朗普政府毫不掩饰其抛弃“软实力”外交,转而依赖赤裸裸的实力政治来维护和拓展美国利益。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成本现实主义”(CostRealism)外交理念。其核心观点认为,美国在过去的联盟体系中长期“吃亏”,为盟友的安全付出了过多而回报不足。因此,新政府必须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重新谈判全球规则,迫使盟友承担更多财务责任,并确保美国在所有交易中占据优势。这种“美国被占便宜”的受害者叙事,不仅是其国内政治动员的手段,也构成了其重塑对外关系,特别是联盟关系的心理基础。
然而,这种高度交易化的联盟政策,对盟友间的信任和可预测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联盟的生命力在于其成员对彼此承诺的信心,以及在共同威胁面前采取集体行动的意愿。当安全承诺变得像商业合同一样可以随时因“报价”不足而被重新评估或撤销时,盟友便无法进行有效的长期防务规划,更遑论构建稳固的集体安全架构。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宣称要结束“国家建设”和“永久战争”,展现出某种“和平总统”的姿态;另一方面却推动国防预算飙升至万亿美元以上,并强迫盟友进行前所未有的军费扩张。这种言行不一,进一步加剧了盟友的战略焦虑。
“契约美国”模式将短期、可量化的美国利益置于首位,这极有可能在盟友之间引发一场争夺美国“垂青”的恶性竞争。如果美国的安全保证取决于盟友提供的“回报”大小,那么各国可能会竞相向美国开出更优厚的条件。这种竞争态势,不仅会分化盟友,破坏其在共同威胁面前的团结一致,还可能导致盟友优先考虑那些能直接取悦美国的交易性行为,即便这些行为并非维护集体安全或地区稳定的最佳战略选择。长此以往,传统的联盟体系可能演变成以美国为核心的“轴辐”体系,但各“辐条”之间横向合作弱化,使得应对复杂跨国威胁的集体能力大为下降。
跨大西洋裂痕加深:北约的“特朗普考验”与欧洲的战略焦虑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正面临特朗普政府带来的空前“考验”。其核心诉求——成员国国防开支激增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远高于现有2%的指导线;美国在欧军事部署的潜在调整;以及对《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条件化解读——正深刻撕裂着大西洋两岸的互信,迫使欧洲国家在战略焦虑中重新评估自身安全,并加速其对“战略自主”(战略自主)的探索。
美国特使马修·惠特克宣称“5%是我们的数字”,计划在2032年前实现,其中3.5%为“硬军事开支”,1.5%为“相关开支”。这对多数欧洲国家而言,无异于进入战时经济状态,将对其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并可能引发军备竞赛。
欧洲盟国反应不一。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前沿国家已承诺向5%迈进。波兰计划2025年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4.7%,并支持5%目标。但德、法、英等大国处境更为复杂。德国已采取措施豁免国防开支受债务规则限制,法国2025年国防预算达472亿欧元,但普遍达到5%仍遥不可及。意大利等国则在官方表态与国内财政现实间挣扎。
同时,美国考虑从德国撤出多达35,000名美军,重新部署到军费达标或政治“顺从”的东欧国家(如匈牙利)。所谓的“太平洋优先”政策及美国陆军转型计划,也预示美军在欧规模可能缩减。特朗普多次将美国对盟友的防卫义务与其军费支出挂钩,宣称“如果他们不付钱,我就不会保卫他们”,这种“付费换保护”逻辑动摇了北约根基。
面对美国压力,欧洲国家正加速提升自身防卫能力。各国国防预算普遍增加,2024年欧洲北约成员国国防开支已达US$4540亿,18个成员国达到GDP的2%目标。德国计划到2027年国防开支占GDP比重达到3%,法国军费持续增长。“战略自主”呼声日益高涨,欧盟层面的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欧洲防务基金(EDF)以及“重整欧洲军备/战备2030”计划(涉及8000亿欧元资金动员)等倡议获得新动力。欧洲民众对美国领导力的信任度下降,同时对欧盟在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支持度上升。然而,欧洲内部在应对策略上仍存诸多分歧。
印太棋局的变数:联盟重塑与“技术铁幕”下的对抗升级
在印太地区,特朗普政府试图构建以遏制中国为首要目标的联盟格局,主要手段是推行交易性外交和“技术铁幕”战略。然而,这种单边主义和高压姿态,可能加剧地区紧张。
美国对华战略核心是强化经济与技术层面的“脱钩”与“孤立”,包括大规模加征关税、严格出口管制、施加金融压力,旨在切断中国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全球供应链。依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关键矿产的行动即是体现。所谓的“技术对冲”(TechnologicalHedging),本质是维护美国技术霸权,阻止中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领先,并施压盟友限制华为、TikTok等中国科技企业。
美国强化AUKUS核潜艇项目(Pillar1)和Quad机制,并深化与日、韩、澳等传统盟友的双边防务合作,加速武器销售,期望其在对华战略上与美高度一致。澳大利亚2024-25财年国防预算约占GDP的2.0%,计划2033-34财年提升至2.4%,国内持续辩论是否应提升至3%以保障AUKUS。
然而,这给美国的印太盟友造成困扰。日本努力在2027年前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五年总额约43万亿日元)。其2025财年国防预算申请额超8.5万亿日元(约US$580亿),重点发展“反击能力”(包括“战斧”导弹、增程型12式岸舰导弹及高超音速武器)、无人作战系统和卫星星座,并计划开征“特别防卫法人税”。韩国2025年国防预算约US$456亿,预计2030年增至US$501亿,军事建设重点是“韩国型三轴体系”。特朗普政府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政策摇摆及交易化做法,刺激了韩国国内关于发展自主核能力或核对冲的讨论,民调显示多数民众支持发展自主核武。澳大利亚2025-26财年国防预算A$589亿(占GDP的2.05%),计划2034年提升至GDP的2.33%,重点包括AUKUS项目、HIMARS等,国会持续辩论是否应提升至3%。
美国严苛的“技术对冲”战略,若强迫盟友与中国供应链“硬脱钩”,可能扼杀盟友创新活力,削弱美国阵营整体经济实力。韩国国内关于“核主权”的激烈辩论,正是对美国同盟承诺可靠性下降的直接反应,可能引发东北亚核扩散连锁反应。
“黄金穹顶”与本土优先:美国军事战略内倾及其全球溢出效应
特朗普政府军事战略显现“内倾”趋势,标志是对本土防御的空前投入——以“黄金穹顶”(GoldenDome)多层次导弹防御系统为代表(初步启动资金US$250亿,整体耗资或达US$1750亿,太空部分甚至US$5420亿),以及构建“更精简、更致命”军队。核心逻辑是将美国本土安全置于绝对优先。
2026财年国防预算总额高达约US$1.01万亿,在削减非国防开支背景下实现。“黄金穹顶”旨在构建覆盖美国本土的多层次导弹防御系统,拦截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乃至太空平台攻击,宣称三年内投入运行,但专家认为时间表过于激进。
国家防务战略(NDS)明确本土防御优先,国防资源更多用于边境安全。“前沿韧性”(ForwardResilience)概念暗示国防部需承担更大本土防御压力。美国陆军转型目标是打造“更精简、更致命的部队”,优先发展远程精确打击等,虽计划在印太加强前沿存在并发展无人机系统和“复制者计划”,但战略内倾趋势明显。
战略内倾的背后是沉重机会成本,巨额本土防御投入挤占维持全球军事存在和支持盟友的资源。国会预算办公室(CBO)的长期预算展望报告显示联邦债务持续攀升,利息支出甚至将超过国防开支。
盟友的困境与抉择:在不确定性中寻求自主与平衡
面对行为难测且要求苛刻的美国,其全球盟友陷入困境,被迫增加国防开支,考虑提升战略自主性,同时面临国内政治分歧、经济约束及平衡各方利益的挑战。
盟友国内政治辩论激烈。欧洲国家对欧盟安全角色支持上升,但也担忧军备挤占福利。德、法、意等国在军费、战略自主等问题上内部张力显著。印太地区,韩国就是否寻求自主核威慑展开激烈讨论。澳大利亚辩论国防开支是否应达GDP的3%。日本国会聚焦发展反击能力。
盟国民众对美领导力信任度普遍下降。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2025年民调显示对美信任度历史新低。瑞典民调亦显示对美负面看法大幅下滑。欧洲晴雨表显示对欧盟安全角色支持度上升。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特朗普部分外交政策评价不一。韩国民众对自主核武支持率持续走高。
不确定性驱动盟友寻求战略自主。欧洲PESCO、EDF等倡议获新支持。印太地区,韩国考虑核对冲,日本发展反击能力。盟友亦采取对冲策略,寻求伙伴关系多元化,如东盟在中美间周旋。
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顺应美国要求与坚守本国核心利益间平衡。美国交易主义外交和单边要求使此平衡愈发困难。美国强硬施压可能导致盟友内部政治极化,使其更难制定连贯安全政策。盟友寻求“战略自主”可能导致军事资源重复建设和低效配置。盟国民众对美领导力信任度下降是严重长期负资产。
结论:单边主义浪潮下全球安全秩序的动荡前景
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2025年安全议程,凭借其交易主义色彩、单边主义强硬要求及战略重心内倾调整,正从根本上动摇全球盟友体系的稳定。这不仅侵蚀了数十年来建立的集体安全合作基础,更将全球秩序推向一个更加碎片化、不可预测且充满危险的未来。在此前景下,军备竞赛的幽灵重现,核扩散的风险加剧,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威胁的能力则可能显著削弱。
其核心影响表现为盟友信任急剧流失,以及从传统可预测伙伴关系向不确定性的条件化、交易性安排转变,全球不稳定性因此加剧。美国及其盟友的军费要求(如北约5%GDP目标)可能刺激对手投入,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安全承诺可靠性下降,可能迫使韩国等盟友寻求包括自主核威慑在内的更极端自保手段,冲击全球核不扩散体系。朝鲜或加速核导计划,伊朗亦展现应对潜在冲突升级姿态。国际秩序碎片化趋势加速,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特朗普政府政策的累积效应可能导致“全球公域危机”。当美国从维护国际安全角色中后撤时,欧洲被迫加速构建区域自主安全架构;印太盟友在美国政策中艰难前行。全球公域稳定性将受侵蚀,或致地区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战后国际秩序进一步瓦解。
综上所述,特朗普政府以牺牲长期盟友关系和全球合作安全框架为代价,追求狭隘、短视的单边国家利益,是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这不仅可能疏远伙伴,更可能塑造一个美国自身更孤立、面临更多元、更不可控威胁的全球环境。单凭军事和经济强权构建的“实力”,若失去集体意志支撑和全球稳定基石,其效用和持久性将大打折扣。世界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的安全秩序,将在对单边主义浪潮的艰难应对与调整中被重新塑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