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西方对中国“供给过剩” 的担忧可悲地搞错了对象

世界观 2024-06-02 总第480期 放大 缩小
 

 西方的说法是,中国蓄意利用补贴,造成从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到电池和电动汽车等各种产品大规模供给过剩,这些产品随后可被倾销至全球市场,削弱外国竞争对手,并为中国企业确立长期主导地位。

  这种说法富有挑动性,看似合理,实则错误。它正被用于替保护主义辩护,这种保护主义是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签署以来规模空前的。该法最终导致对逾2万种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误解中国的战略动机是在错误地诊断问题并开出错误的处方。当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令情况变得更糟,而拜登近来想出的一系列关税措施可能产生同样后果。

  在那些受益于经济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恢复在世界上恰当地位的雄心总会带来问题。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18%,经价格差异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全球的19%,商品贸易约占世界的14%。简单的计算向北京表明,在那些最具战略意义的领域,其渴望跻身顶级竞争者之列并非不切实际。

  中国经济复苏的核心问题是其令人惊叹的规模。协调各省份——其中一些省份的人口比德国还多——的政策一直是个艰巨挑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先进行大量小范围尝试,通过竞争挑选出成功做法。

  北京鼓励这种模式,以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经济领域刺激竞争:向最初竞争者提供补贴,然后逐步减少支持,淘汰那些竞争力最弱的企业。

  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内竞争激烈且充满创新活力,有足够多的企业生存下来,并在补贴取消后仍能维持激烈竞争。这种做法的驱动力并非抢占海外市场,而是为了确保国内的创新和自力更生。对出口大国来说,产出的微小变动也可能意味着很大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国,国内需求就消耗了几乎所有这些大米。其大米产量上升或下降5%,仍将对全球出口市场的大米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钢材也是类似情况。

  中国是一支不会离场的经济力量,拒绝承认这一点毫无益处。正如经济学家于尔根·马特斯最近所述,1995年中国仅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5%,2020年该比例已达到约35%。

  在数量空前的行业里,中国都在成为主导力量。马特斯对5000种产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占据其中约600种产品全球产出的一半以上。根据相关指标,美国和日本在约100种产品的全球产出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欧盟整体在约300种产品的全球产出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即使这些企业产量小幅上升或下降,也会产生重大全球影响。筑起关税壁垒来逃避现实算不上解决方案。我们需要记住《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的教训。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