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2 ='';
if (strpos($title,'——')){
$titlearr = explode('——',$title);
$title = $titlearr[0];
$title2 = $titlearr[1];
}
?>
大国尊严系列之六十一
2022年10月,中共召开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历史上标志性会议。国际社会可从二十大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系统地看到过去十年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长远看,不断发展的中国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什么样的合作机遇或分享什么样的发展经验,则是更多关注的一个焦点。
“把握历史主动”与“中国式现代化”是连接中外对二十大报告认知的一个重要纽带。如果用简单明了的关键词将中外对二十大报告的关注点连接起来,选择“把握历史主动”和“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意义的。一定意义上,“把握历史主动”切合发展中国家长期强调的“自主发展能力”,“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践行“独立自主发展”。将“独立自主发展”主观意愿转化为现实成效需要遵循理论并坚定实践。“现代化”则是共同使用的话语。二十大报告之所以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及相关内涵,实质是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并推动理论发展。可见,这个纽带既具有实践性特征,又具有理论性特点。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多领域成绩的同时,强调把握历史主动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不仅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也体现出是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独立自主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理论和复杂的实践问题。自主发展能力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在经济领域,“现代化”、“工业化”、“实体兴国”、“科技兴国”、“教育兴国”都长期被视为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政治领域,从寻求民族自决和独立,到各种制度探索及与相关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发展,让国家的资源真正造富本地的民众,让国家的经济能够公平参与全球化合作,让国际资源不断弥补自身发展短板。近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对符合自身特点的自主发展发展道路和理论探索和实践一直热度不减。这些探索都是积极的主观努力,但绝大多数国家社会实践成效不显著。这同发展实践的被动性有很大关系,或者说,是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政治制度所能提供的保障不匹配。换言之,政治制度并没有很好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把握历史主动”才能最大化实现自主发展能效。把握历史主动是一个很学术的话语。对此如何理解?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可见,认识和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抓住时代脉搏,积极进取可谓是把握历史主动。把握历史主动的表现对企业而言,必须要明白行业的发展趋势特征。有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性:“赢了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对执政党和政府而言,把握历史主动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国家政策要以解决问题为着力点,必须清楚特定发展阶段占有大多数比重民众的发展需求和变化,国家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导向一定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趋势,满足人民的发展需要。
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到“把握历史主动”,习近平系统阐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内在动力。2022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共即将召开的20大会议前夕,这篇文章的涵义是深刻的。其中,文章篇首强调自从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其中“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反映了中共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方面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效果。笔者看来,“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本文的灵魂,反映科学理论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精神上的由被动转为主动”,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能让劳苦大众普遍走向现代化的奋斗方向,也是是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与20大报告中的“把握历史主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相得益彰。
中共“全会”报告对把握“历史主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现。检索中共七大到二十大的全会报告,关于“历史主动”和“中国式现代化”是首次出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其中有两次对历史主动进行表述:习近平在报告开篇就强调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作为报告的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在二十大报告中共有五次提及,其中四次描述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而言的深度和路径,一次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合作的广度。
东西方现代化理论差异背后是“政党”的历史观的不同。历史地看,世界多元文明的长期并存和发展反映的是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和客观性。但近代以来,快速工业化和殖民、霸权导致了西方历史观、优越论、发展理论的全球扩张和霸权国家对外文明的不断重塑。就现代化而言,也强调西方发展理论的唯一权威性和排他性。这是有悖世界历史常识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西方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即使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几乎不可能看到因政党更迭系统总结过去的成绩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新上台的执政党极力否定、推倒之前的反对党的政策已经司空见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法,是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基础上的发展经验汲取。这种纵深历史跨度的经验总结和应用,会对现实问题解决提出更加合理的制度建设方案。
“把握历史主动”与“中国式现代化”丰富人类现代化发展理论,凸显新时代理论建设世界性。首先,中共是一个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发展理论的政党。如革命时期的“游击战”、“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对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就重大时代的转变,还会通过“决议”来总结历史发展经验。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到进入发展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变化,参与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广度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理论总结恰当其时。其次,更广泛的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急需探索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一些在市场条件下出现、存在的问题或“顽瘴痼疾”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发展质量与国际合作,这要求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制度安排。十八大以来,中共高度重视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新问题,并在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和社会实践,推动了中共的理论新发展,其集中表现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不同制度条件下的市场主体合作如何真正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由此需要新的创新理论指导。从长远看,随着中国高质量发展及参与全球合作,未来的中国将探索更多有利于世界共同包容性发展的制度建设经验,也将配套性地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从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到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共对于发展理论的自信在不断增强。正如习近平所讲“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把握历史主动才能更好地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把握历史主动反映中国参与全球事务的更大当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