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绝对的均衡发展,但人类总体却在不断走向更加均衡的发展。特定视角看,前者反映出的是发展要素差异,后者反映的是秩序建设方向成效。如何尽力将二者的积极作用发挥,是人类全球化不断加深背景下共建美好世界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叠加部分国家的逆全球化政策以及当前的俄乌冲突,世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急剧放大。当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局的积极举措,也是在寻求解决国际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矛盾之道。
全球性危机面前任何国家难以独善其身,共渡难关和共享发展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同样重要。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只要有地区或国家不能控制疫情,国际交流就会存在健康风险;俄乌冲突不仅危及鲜活的生命,也影响到地区乃至全球粮食、能源供应安全,产生的新的难民及治理;片面的制裁,导致物流、资金流受阻,物价上涨,投资下降和经济萧条……不同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个体,对冲击的感受或者描述是不一样的,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岁月变得开始并不静好。在人类灾难过程中,总不乏有受益的行业或群体,可以肯定的是,那绝对是少部分人群,决不能代表人类。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2年3月18日同美国总统拜登进行视频通话中所强调的,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已经十分困难,既要应对新冠疫情,又要保经济民生。作为大国领导人,中美要考虑妥善解决全球热点问题,更要考虑全球稳定和几十亿人民的生产生活。
共享繁荣易,共渡难关难。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讲人富则仁义附。放在国际关系中,富国、强国有着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手段让发展中国家或合作国家受益,从而收获价值认同,这是不难实现的问题。难的是:富国、强国在面对自身发展困难时如何同合作伙伴共渡难关,或者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发展挑战和发展困境,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转嫁困难,收割合作方。历史表明,近代以来的世界强国在面对危机时更多扮演了转嫁危机的角色。世界历史的发展要不要摆脱这一“周期律”或如何摆脱这一“周期律”,是当前世界发展要严肃思考的问题,期间大国所发挥的作用就尤为突出。正如习近平在同拜登会谈中所强调的“形势越是复杂,越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任何情况下都要拿出政治勇气,为和平创造空间,为政治解决留有余地。”“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
安全困境的解决首先要放弃冷战思维。旧有的思维和理念不能解决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俄乌冲突并不是一个孤立案例。冷战结束以来,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起根源是什么?就俄乌冲突看,北约以所谓的安全进行多轮东扩无疑是重要的因素,其背后就是一些国家冷战思维在推波助澜。站在人类共同命运的角度,所谓的安全困境值得思考。一方面,从国际安全发展实践和理论看,一个国家的安全从来都是相对的,但国家人民的生计和需要却是绝对的。正如中国2千多年前西汉王朝的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所指: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如何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是维护安全的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可以看到,在一体化发展较好的地区,人员、商品、资金、技术流动的背景下,所谓的安全困境对于普通民众是不存在的。可见,推动全球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作,让资源分配和市场分工更加高效,将会对传统安全困境带来好的发展机遇。
克服所谓的经济周期和摆脱“冷战思维”一样重要。人类不断爆发的地区冲突热点中,都离不开背后复杂的经济因素。这一现象即使在神话乃至古老的宗教中都难以消除。人类近代以来,则更加突出,其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经济周期是什么?可以描述为产业升级周期,也可以描述为长期严重影响国际经济供给的个别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周期等等。毋庸置疑的是,在所谓的经济周期描述中,更多是以发达国家需求变化为依据的。客观上,工业化开启以来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度提供了重要驱动。但在21世纪的今天看,仍然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寄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避免周期律的发生。世界尚有大量的国家存在最不发达状态,需求端有着巨大的被开发需求,这一过程将伴随更长周期的增长与共同发展。只是,在切换增长驱动的同时,世界需要协调好诸如硬通货币、产业转型、基础性投资等众多要素。从安全角度讲,一个日益共同发展和加强合作的世界,会极大地缓解一些诸如发展资源争夺带来的安全困境。
秩序建设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应该高度重视应对危机的方向。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讲“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规律看,统一大市场、公平发展机遇、包容性发展、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分配……都是人类在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中的趋势性特征。在世界日益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我们也可以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当中国敢于大胆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的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却仍拘囿或热衷所谓的“东方”“西方”及“制裁”“遏制”概念,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这种陈旧的思维方式,是无益于世界包容性发展的。只有将世界秩序的治理回到联合国多边框架下,回到真正的多边主义立场,回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议程,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回到共有发展预期和家园的建设中,才能解决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
安全理念差异的背后是实力变迁的困惑,也是思维不能与时俱进的反映。或许,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从来没有感受过那种依靠掠夺,依靠不劳而获就富可敌国,就能坐享其成的繁荣。所以很难理解,那些依靠不光彩的历史发家的利益集团和国家对于安全的定位是如何的“霸陵”和“赤裸裸”。同样,发达国家也很难理解,发展中国家在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上的执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很多国家是时候该认真思考一下所秉持的关于秩序、安全理念的正确性。一方面,这需要西方大国摒弃冷战思维,用更多的资源促进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应对疫情带来的社会经济冲击,更应该让我们反思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就主权国家的国内市场而言,当中国强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努力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时,其目标是为了更广泛群体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应该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当今的世界,已经不是个别霸权国家或集团完全说了算的时代。正如习近平阐述中国立场所讲,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能力“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努力解决好自己的发展问题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可预期。这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贯表现,也应该是世界各国应学习的榜样。从远看,建国70多年,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全人类20%人口的脱贫。从近看,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2021年中国高增长达到8.1%,持续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30%动力。2022年中国的两会如期召开,探索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对新发展挑战的解决方案。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提供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以上的预期目标。在追求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不断为世界注入动力和能量。让每个国家,特别是弱小的国家及绝对多数民众,对发展能有预期有奔头,生计能有改善,这是大国在世界发展重大关头该有的态度,也是该努力的方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