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决胜疫情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引导

关注 2020-05-29 16:47:45 总第425期 放大 缩小

当今社会,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负面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过程中,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负面舆论信息。随着国内外疫情防控发展变化,一些负面言论不攻自破,但舆论场中的谣言仍然时不时冒出,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人民共渡难关的信心与行动。同时,趁机抹黑中国形象的声音也仍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有一些境外媒体利用外国民众对于疫情蔓延的恐慌情绪,恶意煽动当地人对海外华人的仇视情绪,对中国的仇视情绪,甚至将新冠病毒称为“武汉病毒”、“中国病毒”,污蔑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防疫工作的支持援助。

习近平主席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强调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主动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在大数据时代,舆情引导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如若重视不够,很易出现社会失控,影响执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面前的公信力。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网络舆情引导在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中的重要性,有效防范舆情事件发生及蔓延,为事件处置营造有利的舆论场。广大媒体人应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对于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应对不断变化的舆论场,引导舆论走向,纠偏负面舆论,用有力的正面宣传更好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增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营造出万众一心阻击疫情的舆论氛围,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在疫情防控中,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必不可少。舆论说到底是信息。当下是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多会加大民众的认知负荷,而且很多信息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这会使民众产生信息焦虑,甚至怀疑所有信息。繁杂的信息对民众的接受、理解、记忆提出挑战,并影响其行为。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信息繁杂的情况更为明显,有前线发回的紧急求助信息、有让人啼笑皆非的疫情防控谣言、有对救助物资分配的质疑……

面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媒体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抢发新闻、争取独家报道,而是把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出去,让外界了解到事实,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特别是政府、主流媒体更应该成为民众最信任的权威主体。与2003年非典时期的舆论场相比,当下舆论场的构成出现了很多变化。当时,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是民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部分人使用BBS、论坛。传统媒体能够及时传递官方信息,具有很强的舆论引导能力。如今民众普遍使用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相当一部分官方信息被“二手贩卖”到社交媒体,虽然其信息源头可能是传统媒体,但是渠道发生了变化。另外自媒体的涌现,使得当下舆论场的构成更加多元化。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舆论场中一度出现一些对武汉等疫区民众不友好的言论。这是民众面对未知变化时的一种恐慌心理在言论中的具象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适度的紧张,甚至轻微的恐慌有利于调动民众的心理能量,加强民众的疫情防控意识。但是,过度紧张或者恐慌,则不利于疫情的防控。情绪在群体中具有传染性,现实表现之一是网民容易形成某种极端情绪。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该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所以,在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接受暗示,感性取代理性使得某种极端情绪得以快速传染。因此,要坚决遏制别有用心、故意为之的谣言和不友好言论,避免出现群体性恐慌或者社会撕裂。目前国内一些部门、地区及时破解谣言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在疫情防控初期,有消息称部分小区不让回京的租客进入,随后北京民政局表示,不能搞“一刀切”,应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和排查的前提下,允许返京人员进入小区。有些地方挖断公路防范疫情传播,面对这种情况,公安部回应,如果有未经批准,擅自设卡,阻断交通的违法行为,应立即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依法妥善处置。目前,很多的心理机构也加入到疫情救助当中,比如发布社会心态报告,给前线医生、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更重要的是媒介应该发挥心理抚慰作用。媒介应该调动民众的紧张情绪,但是又不能使民众陷入恐慌,应让民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乐观面对危机。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相关信息的整合也有待完善。信息鱼龙混杂,不同部门、机构都在单独对外发布信息,民众很难从中甄别出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所以,应设立权威部门,梳理整合各方信息,在某一权威平台上发布。一方面,这种有逻辑性的信息,便于受众的接受和理解,有效指导他们的疫情防控行为;另一方面,能够让重要的信息及时得到传播,比如某家医院急缺某种物资,民众便可以定点、定向捐助。应该实施信息分级,如同电影分级,不同重要级别的信息应该以特定的方式发布、转载,民众能够快速识别信息的价值,从而降低民众甄别信息的困难度。

信息只有流动起来,才能相互鉴别,去伪存真。这次疫情爆发以来,中央媒体、武汉当地媒体、专业平台等之间的联动比较少。各个平台之间只有相互提供、确认信息,才能有效规避谣言,给民众提供便利。举国的疫情防控工作使得疫情遏制取得明显效果,这是中国的体制优势。疫情防控工作还需要更多的民间专业组织参与进来,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指导基层民众的具体疫情防控行为。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还没取得全胜。“胶着对垒”,是习近平主席对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重大判断。在这样的形势下,舆论导向正确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关键所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重大。必须要深入宣传党中央决策部署,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深入宣传一线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特别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防控,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能力。从以往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看,疫情防控期间,往往各种声音交织,真假难辨、是非难分,极易导致恐慌蔓延、人人自危。这既不利于疫情防控,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正因如此,新闻媒体必须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坚持正确导向全覆盖、无例外。

舆论阵地没有“真空地带”,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舆论就会去抢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疫情防控中的各种“话语”竞相发声、激烈博弈。着力提高新闻舆论的话语权,就要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导、在国际传播中奏强音。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的当下,一套话语满足不了所有人、一个腔调难以唱遍天下,需要精准定位受众,通过生动形象、多样手段来表达,形成各有优势、互相策应的主流舆论矩阵,提高适合不同受众口味的“烹饪水平”。要掌握好时度效,多引导民众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始终保持正向、及时纠正偏向,使老百姓真信而非“偏信”。通过大众熟悉的语言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苦口婆心讲给“宅男宅女”,传给老老少少。

全媒体时代,面对新闻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多样的新形势,提高话语权亟须创新传播手段、丰富传播形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做好正面优质内容的供给。正面优质内容跟不上,负面有害内容就会滋长蔓延。要利用全媒体技术,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现实条件,针对不同平台设计新闻内容和不同话语体系,既要有官方媒体的高屋建瓴,也要有村里“大喇叭”的真切朴实;既要有新媒体的高速便捷,也要有传统媒体的深入剖析。要多个媒体密切配合,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全天候发声,全力营造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科学做好疫情防控舆论引导。

要找准舆论引导的“着力点”。一要聚焦政策解读。把防控工作政策解读摆在宣传工作突出位置。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及时发布准确政策和相关信息,才能消除群众疑虑,坚定群众信心,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才能让各种谣言和恶意诋毁不攻自破,有效稳定公众情绪,坚定战“疫”必胜的社会信心。二要聚焦典型宣传。疫情之下,涌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白衣天使的最美逆行、军民同心的硬核力量、全国支援的接踵而至、乡村社区的守望相助,无不触动着人的心灵、挑战着人的泪点,让全社会深切感受到每位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要深入挖掘报道抗疫斗争中的生动事迹,聚焦一个个忘我身影,再现一幕幕催泪瞬间,用笔和键盘讴歌平凡中的伟大,传递一份份人间真爱。三要聚焦服务群众。优化宣传材料,加强对群众所需的宣传供给,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服务群众防疫认知所需,广泛普及科学防护知识,引导群众科学防护;要服务群众心理疏导所需,加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减轻群众心理压力和焦躁情绪;要服务群众生活所需,整合报道便民利民的生活信息和途径,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要服务群众学习工作所需,及时宣传关于学习、工作、复工复学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网络渠道,为群众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四是聚焦凝心铸魂。要充分认识到优秀文艺作品对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积极进行文艺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引导大家用诗词、书画、歌曲等各种艺术形式讴歌抗疫英雄,礼赞抗疫事迹,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没有退路、更没有后方。我们一定要做好疫情防控的新闻舆论引导,牢牢掌握新闻舆论的话语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增强信息发布的权威性针对性,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和部署落实落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应对疫情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挑战,坚持到取得最终的抗疫胜利。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