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荷兰学者:中国不可能搞“债务陷阱外交”

世界观 2019-04-30 16:48:55 总第402期 放大 缩小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不久前发表荷兰政治学者索菲·范德梅尔的文章称,中国利用“一带一路”项目制造债务陷阱来换取资源或外交支持的说法,是不符事实的。事实是,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不能只因为中国从中受益就认为受援国没有得到好处。

以下为文章的部分观点: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国内外促进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想把本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更好地连接起来,同时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在中国宣布“一带一路”倡议后的5年里,中国在相关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达数百亿美元。

荷兰克林亨达尔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弗兰斯—保罗·范德皮滕12年来一直跟踪研究中国问题。他认为,说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中制造债务是中国深谋远虑的战略图谋,目的是以后用债务换取资源或外交支持,这不可能。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以贸易为基础。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就意味着贸易会增加,从而促进发展。西方已达到了其增长潜力,从中国购买的商品不会再增加。拥有庞大、年轻和越来越多人口的大洲,则是具有真正增长潜力的大陆。

中国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各方总是可以从它提供的资金中获益,不能只因为中国从中受益,就认为受援国没有得到好处。

中国的基础设施项目正在满足世界各国的重大需求。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为了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仅亚洲在2030年前就需要约26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基础设施不足是阻碍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所以,根据美国政府前顾问、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保罗·亨勒)的说法,“一带一路”倡议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方面,可能带来“一个明显的‘共赢’局面”,“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基础设施或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本身并无不妥。”

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开发方面工作的玛丽娜·鲁佳克说:“开发所需的资金存在巨大的缺口。这不是谁的资金的问题,美国资金、欧盟资金或是中国资金,非洲全需要。”

范德皮滕解释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无法再提供高风险贷款。“中国的作用因此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融资的替代来源,而且它真的是一个大的资金来源。”

全球发展中心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问题报告的作者之一斯科特·莫里斯解释说,“中国为开发项目贷款都遵照当地法律。”倘若贷款人违约,中国本身也承受着重大风险。尽管“债务对基础设施投资至关重要”,但“大量债务也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放贷方和借款方必须仔细管控风险”。

有些批评人士称,中国想建立一个自己的金融体系,与现有的主导秩序或诸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布雷顿森林”金融机构并行。

范德皮滕认为,中国并不想取代世界银行。不过,中国可能提高在世界银行内的影响力。

韩磊说:“中国也将谋求拥有与其相对实力匹配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这是必然的。”

一些世界领导人也越来越认同这种观点。德国总理默克尔曾间接谈到中国的做法,呼吁努力使一些机构现代化以反映现有的势力均衡。

斯科特·莫里斯和报告的其他作者建议,为了提高中国日益加大的海外开发融资努力的效率,把债务问题最小化,中国应该使“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化:“中国一直很重视其与多边机构的接触,因此这是一种有影响力的关系。这些机构最有可能说服并帮助中国改进它的项目和放贷标准。”

前不久,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启动了一个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以培训政策和经济专家,让各受援国能够更好地决定是否接受贷款,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举措。

玛丽娜·鲁佳克称:“事实是,中国有很多发展知识可以与人分享。中国从贫困走到现在的地位,是西方人用同样的方法在同样的时间里做不到的。”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