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李剑阁的签名

文化 2019-01-17 熊光楷/文 总第395期 放大 缩小
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打网球,舒展筋骨,舒通血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原董事长李剑阁既是我的球友,更是推动我打球的始作俑者。我们经常见面,时而在球场,时而在一些外事、学术场合。李剑阁思维敏捷,语言幽默,观点鲜明,论述精辟,兼具行政官员、金融家,以及经济学家的气质与魅力,有人把李剑阁誉为“学者型管理者”。     

我们夫妇收藏的李剑阁签名邮封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徽邮票首日封。之所以选择这个邮封请他签名,是因为我最初和他相识,是在共同起草党的十五大报告的时候。当时我们都是起草小组成员。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他非常擅长经济理论。我想,这既是因为他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经济学专业,并且在此之后长期从事国家经济运行管理工作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工作,也与他本科的数学专业有关。1978年至1981年,李剑阁在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严谨而专业的数学训练,奠定了李剑阁日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由于相互比较熟悉,我们收藏了许多本李剑阁的签名书。其中,最新的一本《李剑阁改革论集》,是2008年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倡议出版的中国经济学家改革论丛之一。李剑阁于2011年10月15日签名赠送给我们夫妇。      

这套丛书收录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建言献策的经济学家”的文章,老一辈的如薛暮桥、杜润生、于光远等,稍后的如吴敬琏、厉以宁等,年轻一代的如李剑阁、陈锡文、楼继伟、郭树清等,共15位经济学家。李剑阁能够跻身其间,既是他的幸运,更是对他成就的肯定。1991年、1997年、2001年,李剑阁三次获得我国经济学界最高奖 ——孙冶方经济学奖。这样的成就,在全国经济理论界都很罕见。2002年后,李剑阁还兼任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评奖委员会委员。     

李剑阁把他的成就归功于国家与时代。他有一句精彩的言论:“国家兴,则经济学兴;民族盛,则经济学家盛。经济学家的命运从来是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尽管目前还存在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有经济学以来,经济学家处境最好的时代。”通读《李剑阁改革论集》,我深深感受到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李剑阁对于经济学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就在李剑阁将这本书赠送给我们不久,2011年11月28日,在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颁奖大会上,李剑阁说:“我们在传承老一辈经济学家理论理想的前提下,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时代脉动,更加积极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李剑阁有一个重要观点:要进一步推进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同样重要。他认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哪一个方面都不要偏废,而且绝对不要只是注意顶层设计而不注重基层探索,我们国家很多的改革,像土地承包制就首先来自安徽小岗村,是基层的探索推动了顶层设计。      

李剑阁关于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的观点,也很有启发性。他说,衡量改革是否成功,首先要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包括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能否随着经济发展有绝对的提高,如果做到了,这样的改革就是成功的。用这个观点解释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李剑阁认为,收入差距不能等同于分配不公,更不能和腐败混为一谈,不能把大众对腐败的不满说成是对改革的不满;只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有了绝对的提高,这样的收入分配政策总体上就是健康的。针对中国文化固有的深厚的平均主义传统,李剑阁更赞赏中国老百姓奉行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朴素真理。     我认为,李剑阁的观点既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性,我们既要重视民生,时刻注意缩小差距,但也不能把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的胃口吊得过高,核心问题是要注意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如果蛋糕做不大,强调公平就可能搞平均主义,开改革的倒车。     

李剑阁是江苏南通人。传统上,南通属于苏北,与我熟悉的上海长期被滚滚江水隔开。可是现在不同了。2012年4月22日,我和夫人寿瑞莉从上海浦东坐汽车穿过江底隧道到崇明岛,然后通过跨江大桥很快就到达苏北南通的启东。我们这才意识到,南通与上海的距离现在变得如此之近。有人说,南通话难懂,南通人聪明。对此,我都有体会。我虽然出生于上海,但也不太听得懂南通话;而南通人聪明,李剑阁就很典型。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