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两岸学者批“去中国化”历史教育: 有忧虑更有自信

两岸 2019-01-17 总第395期 放大 缩小
台湾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教育,对两岸关系的危害既深且远。为了批判这股逆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承办的“‘台独’‘去中国化’历史教育批判”座谈会12月8日在北京召开。

来自两岸的近30位史学专家学者,围绕座谈会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民进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台独”课纲,大家既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也展现出了应对的自信。在今年台湾光复73周年纪念日时,与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共同发起“历史教育新三自运动”,希望推动历史“自己救、自己写、自己教”的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潘朝阳、台湾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

吴昆财教授发言时,对中国历史教育在台湾的飘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呼呼学历史的都应该站出来,从实际操作面展现我们如何反“台独”,反对“去中国化”的历史教育。潘朝阳教授也指出,在台湾的年轻人接受着被扭曲与异化了的台湾史教育时,台湾的乡土文学也被“台独”利用,形成了“台独”双管齐下的一套工程,“文化台独”远比“法理台独”还要可怕。

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海鹏,对潘朝阳和吴昆财两位台湾学者抗议台当局的行为表示了支持。他认为,在历史教育中贯彻中国史的正确史学观念,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台独”势力在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行径,我们应该深刻批判,希望台湾的学者们继续采用各种可以采取的方式与“台独”的历史教育进行斗争,希望在历史教育与历史观方面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方向。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维一,以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点出了历史文化教育与国家认同的直接关系。他指出,“台独”势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软鞘利刃”般的“文化台独”,通过修改课纲、建构所谓“台湾史观”,妄图湮灭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但这是一条“邪道”,绝不可能得逞。

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勇分析了“台独”史观的三个教化路径,即:借助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推动“台独”教育日常生活化、借助新媒体。他指出,“台独”教育扭曲了台湾青少年的价值观,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被误导,影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统一的进程。两岸有识之士应该联合起来抵制“台独”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两岸关系价值观。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教授刘相平说,历史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真实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记忆,从而让整个社会记忆呈现正向发展。但台湾的历史教育已经严重扭曲,成为民进党多渠道培养“台独”意识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有自信,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史观,不是这么轻易就能从台湾人民心中抹掉的,但我们也不能放任“文化台独”继续发展,民进党很有可能还会上演更加疯狂的戏码,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桂清认为,决定两岸关系最终走向的,是祖国大陆的发展,有了这个基本认知,我们对于“台独”危害就不会过度忧虑。“去中国化”阻碍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但是会影响到统一之后的成本与代价,如果放任不管,造成的危害将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党朝胜提出了三个破解之道,即:凸显“台独”之恶、规划“交流”之美、呈现反“独”之力。他认为,我们应该在全面准确地分析、认识并揭露“台独”给台湾带来的各种灾难的同时,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让两岸的全面融合发展带给台湾安全稳定与经济繁荣,带给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此外还要积极展示我们对“台独”的全面压制,让台湾同胞认识到,只有两岸和平发展,台湾才能有好的发展。

这场座谈会,正如中国社科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秘书长李细珠总结的那样:虽然两岸学者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台湾学者很忧心,因为他们对“台独”的危害有切身之痛,大陆学者则更自信一点,因为我们有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国家的日益强大等作为坚强的后盾。他希望以后两岸能有更多类似的交流:我们愿意为这个共同的事业共同努力,我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编辑:广舒)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