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大国尊严—— 国际视角的中国发展道路解读

关注 2018-12-05 11:05:24 杨宝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总第391期 放大 缩小
一年前,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里程碑式会议。会议提出了中国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百年沧桑巨变,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阶段伟大跨越,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一个拥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文明的古国,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大国尊严将重新得到体现。

国家的尊严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世界性议题,它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地位的认同。国家的尊严首先来自于国家的国际地位,来自于国家的实力。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十八大后的五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趋于盛行、局部地区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拥有近14亿人口,秉持开放式国际合作,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民主法治不断推进,倡导国际多元文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理应得到应有的尊严。国家的尊严更体现在对广大民众利益的维护。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目标。国之强,民之幸。国家有尊严,人民才有尊严。当前的中国人,特别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更容易切身感受中国强大带来的尊严。

从国际视角看,中共十九大所释放的信息,不仅关系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经济等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更关系到中国的以什么样的姿态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十九大所释放的信息是明确的,一方面,正如会议的主题所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政党,该主题再次明确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另一方面,报告明确中国将继续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融入世界。这不仅体现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在于通过自身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这是一个难忘的时代!这种难忘首先在于当代的中国人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艰难,创造性地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华民族创造的这一伟大历史成就,直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一个探索发展理论取得伟大成就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当前众多发展中国家仍迷茫于发展道路探索的背景下,中国的成功和对发展理论的总结“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世界发展经验广泛交流的时代。人类开启工业化时代,生产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世界性的交流日益变得广泛。学习别国先进的文化和发展理念成为时代主流。从西学东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中国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中国化的西方经验学习。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它属于全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属于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内,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种发展奇迹的实现,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过程、勤劳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的过程,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人类近代以来,任何国家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纵观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围绕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寻求学习国际发展理念和经验,积极融入世界。正如历经多年建设,近日通车的桥梁奇迹——港珠澳大桥被誉为是标准、文化、理念的对接一样,要实现落后国家同发达国家的有尊严对接,需要自身发展能力的升级。发展的低级版本兼容高级版本是不现实的。十九大以来的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合作。以此为起点,兼容并蓄人类文明成果,以更高的水平融入世界将是中国新的长征。

人类史上寻求和平的进程总是充满艰辛。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世界好多国家所梦寐以求、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一些国家因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一些国家因制度选择和政策局限性,长期处于严重欠发达状态。2011年前的10月20日,备受西方诟病的利比亚总统卡扎菲被反政府武装枪杀。反对者本以为推翻卡扎菲会带来一个更好的利比亚。但7年后的今天,不仅原来安全稳定的生活远离了利比亚人民,但残酷的现实却是,目前这个600多万人口的国家中活跃着1700多个武装组织,存在着两个敌对的议会、三个政府并存,奴隶、掠夺、战争、暴力到处充斥着这个曾经繁荣祥和的国家。2015年9月,一张溺亡于土耳其沙滩上的叙利亚难民3岁儿童的照片让世界为之动容。叙利亚战争给叙利亚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远未结束。即便是没有尊严的“民主”,其代价也是沉重的。

历史尚未走远记忆仍然犹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战后出生的一代已经是“古稀之年”了。纵然历史不会被人完全遗忘,但留在当代人印象中的悲惨过去也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而淡化;对那些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残酷记忆,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而时代的警钟仍在敲响中国人应该居安思危。2018年10月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的早间节目电话采访时公然宣称“中国人好日子过得太久了”。这句话,远胜于特朗普总统的多次“退群”和不断加码的对华贸易战,将中国人的记忆重新拉回到苦难深重的过去。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迈向强起来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和平要靠自己去维护,好日子要靠自己去奋斗。从“从落后就要挨打”、“一切帝国主义皆是纸老虎”到“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不同的话语折射出的是中国人民在积贫积弱到艰苦奋斗寻求发展、寻求民族尊严的过程中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渴望和平,寻求和平发展的百年夙愿。

普通民众或许并不会仔细研读中共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也不会对十九大报告所阐述的当前和今后中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历史总需要有人记录和描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忆历史并不是仇恨,而是增进理解,呼唤更多爱好和平的人共同维护人类应有的尊严,促进世界的和平、开放和包容发展。在不断开放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从国际视角认识中国的成功发展经验,不仅是新时代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让外部世界以好理解中国发展经验的世界性,更好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

认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学习。“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不仅是对一代人的描述,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描述。作为一个虽未感受战火纷飞,但却无数次聆听先人讲述艰难岁月的人,从国际视野角度分析中国发展道路探索和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经验,也是对外交流的需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