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美国到底为什么要发动对华贸易战(三)

高端解读 2018-10-15 16:28:21 肖勤福/文 (《瞭望中国》杂志社社长,经济学教授) 总第389期 放大 缩小

——中国应对战略博弈性质贸易战的策略

(接上期)基于美对华贸易战的特点以及从政治和国家安全的维度分析基本判断,美国发动的本次对华贸易战不会浅尝辄止,即便中国做出一定的贸易和经济让步它也不会鸣金收兵,贸易战会体现美国相当的战略韧性,它也可能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常态化实施手段,我们应当抛弃“速决战”的幻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美国已经把对华贸易战作为反“修正”和确保美国科技进而美国全面霸主地位的战略举措,因而打胜贸易战,事关中国未来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退无可退,只能积极坚决应战。但另一方面,正是为了打胜这一场贸易战,我们还要寻求和实现反制战略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双方互有损失、没有绝对赢家的情况下,中美双方比拼的是对损失的平衡、承受能力和意志力,在这方面,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官民一体、举国一致,中国肯定比美国的竞选政治、利益集团相互冲突、社会共识难以达成更胜一筹。然而鉴于中国对美进口少、出口多,中国科技产业正在成长过程之中、承受打击的能力不如美国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时间来培育等原因,我们也不应听任贸易战局势恶化,甘心将战略主动让给美国,也要积极寻求机会,因势利导推动谈判,以谈止战,争取于我有利的战略缓和,不放弃在同美国冲突、谈判和共处的过程中,达成即使是阶段性的战略谅解。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对这一场贸易战的应对和反制措施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惧战,以战促谈

不惧战,勇于亮剑,首先意味着在这场战略较量中不再退让,退让的直接结果必定是对中国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出口的长期损害,对科技进步和国际经济竞争力的长期阻碍,连带的,是货币和金融权益的损失,最终是无可弥补的战略主动权的丧失(就像当年的日本和俄罗斯)。不惧战,勇于以战止战,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心,信心来源于对中国应战实力和发展趋势的如实判断:中国拥有可供开发空间属世界之最的国内大市场;拥有世界罕见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科技加速进步并逐步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的能力;已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初步转换并正在不断深化改革;经济实力地位和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地位不断增强;中国因为旗帜鲜明地坚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因而在国际社会中得道多助。不惧战,努力实现以战促谈,要求我们善于用剑,即善用上述优势,在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形成合力,反过来对美国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让美国决策圈尤其是特朗普感到取胜无望、收不抵支,同时激发美国国内外相关的政治斗争和利益冲突,迫使美国不得不坐下来谈判,借以达成像朝鲜战争那样的相对均衡的结局。

稳增长,扩大开放

高手过招,“下盘”要稳。打胜这场贸易战的前提条件,是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其实,美国透过压制中国科技进步所要做到的,还是在于减缓甚至逆转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因此,战场不仅仅限于在同美国直接过招的场合,也存在于国内经济建设场合,存在于处理好我们内部事务的场合。稳增长,不仅能够为打胜贸易战提供坚实基础,也能够使美国的战略图谋直接破局。稳增长,必须练好内功,健体强身,即坚持风险导向,坚决消除中国经济社会潜在的重大风险。所谓重大风险,既包括我们业已提出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杠杆率过高的金融风险,定价严重背离价值的资产泡沫风险,也包括新近出现而且尚未引起普遍关注的宏观经济环境收缩过紧的经济预期悲观风险和经济“硬着陆”导致的经济社会运行紊乱风险。就后一方面的风险而言,也是当前我们稳增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它们对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提出重大挑战。应当说,去杠杆和严控债务是必要的,但必须充分考虑与美国打贸易战的需要,稳增长的需要,如果因为宏观经济政策收缩过紧过快,把为数众多的企业困住了、困死了,那无疑是在同美国过招时自断手脚,不战自败。因此,今年7月份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化解相关风险和稳增长是完全必要和对路的。稳增长必须与进一步扩大开放紧密结合。美国打贸易战是反全球化,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全球化,因而在对外开放上就不是收而是进一步放,放得更大更开,这样,一是牢牢占据处理国际经济关系的道德高地,调动和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对美国推行贸易战施压,增强中国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二是通过扩大开放,为推进一带一路、FTA、区域经济合作、人民币国际化等创造更佳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弥补贸易战对中国可能造成的损失;三是通过扩大开放,引进更多的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保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促调整,动力转换

中美贸易战的确给中国诸多产业和企业带来压力,但对于中国调结构、转方式无疑又是一个新的动力,只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切实稳增长,保持中国经济持续较高速增长态势;长远看,才能进一步壮大中国经济实力,逐步实现中美在经济上类似于当年美苏核武器之间的“恐怖均衡”,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和整个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被动或不利态势,使美国不敢轻易发动贸易战。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对促调整的任务和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包括摆脱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中低附加值生产者地位,破除对要素投入的的高度依赖,阻断“生态环境破坏的国际转移”机制,增强在国际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大力提高内需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等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完成这些任务和目标,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坚持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举措,比如坚持供给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开发内需,调节收入分配,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行富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等,同时紧紧抓住并用好深化改革和创新创业这个促调整、转方式的“牛鼻子”。需要强调的是,在上述一系列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合理转换作为促调整的核心任务和关键目标,通过新的制度供给、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投放、成熟市场机制的加速培育、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深入调整、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等创新性工作,争取尽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合理转换,需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三结合”长效机制的成熟,我们也要在培育这个机制上下功夫。促调整,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是中国应对常态化贸易战或贸易摩擦,并把中美过招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二法门”。

谋共识,科技突破

英国利用第一次技术革命取得先发优势,美国和德国依靠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来居上,日本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再度崛起,现在人类正处在新的新技术革命过程之中,其特点是生产智能化。中国在历史上由于没有做好准备,已经失去太多的机会,导致落后挨打,而中国如今的情况已截然不同,已经具备了几乎所需的各种条件,可以说我们已经有能力抓住和利用新的宝贵的历史机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能否真正形成社会共识,把实现科技突破和飞跃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近期稳增长、促调整和打胜贸易战的根本,作为长时期内夺取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当然,具备了这个主观条件之后,我们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做许多艰苦的工作,比如围绕进一步完善“创新立国”的系统工程,优化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人才,容忍失败的意识和制度;优化能够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创新转化,保障创新权益的创新环境和政策体系;优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措施配套的研发机制;优化能够改善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引导资金投向,完善创新服务的创新要素供给格局。不容置疑的是,未来中国真正实现新的科技大突破之日,就是美国以贸易战为抓手的新的对华遏制战略图谋破产之时。(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