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对话赵启正:时代的选择和浦东的眼光

聚焦中国 2018-07-06 15:29:09 总第383期 放大 缩小

20多年前,一群有情怀的年轻人投入到浦东开发开放建设中。如今高楼林立的陆家嘴、功能日益完善的张江园区、外高桥保税区,处处都曾留下了他们挥洒的汗水,他们有一个历史性的称呼——“浦东800壮士”。

赵启正,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奇迹的见证者于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那段难忘的经历,他说:“相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GDP、税收、进出口额等‘硬成果’,那些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国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思路和经验更珍贵。”

忆开发初期:一张白纸勇往直前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这句曾经流传度颇广的话反映了浦东在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赵启正回忆说:“浦东刚开始开发的时候,没有什么高的建筑,居民住宅比较破旧的,路也比较难走。”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始踏上开发开放的“征程”,浦东新区政府正式挂牌却已经是近三年后。“当时浦东就是一张白纸”,聊到这个细节,赵启正说,“完全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刺激了我们。”

“现在想起来,当年真的没有什么后怕的,就是勇往直前,如果一想可能就会做得慢一点”,赵启正说,如果怕摔倒,肯定脚步慢了。他还笑着“吐槽”,后来转到其他工作岗位时,心里其实是有点不高兴的,“我心想这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啊”。

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浦东800壮士”实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说起昔日的工作伙伴,赵启正用“不用扬鞭自奋蹄”来形容,“他们的自觉性很高,大家在一起工作也都很默契。”

论浦东发展:规划先行“一着盘活”

如今徜徉在陆家嘴绿地,这块高楼中的“绿宝石”已然成为附近上班族和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地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年这块绿地的建设曾经一度面临争议。

赵启正回忆说,当时考虑辟出这么一块绿地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考虑到上海需要绿地、陆家嘴需要这样一个大花园,同时也能解决当地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中心绿地南面的老宅也在赵启正的一番力争下保留了下来,“如今看来,这些决定还是走对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9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日本富士银行、三菱银行、香港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等外资机构接踵而来。

然而两年后,刚刚起步开始迈入发展快车道的浦东被亚洲金融危机狠狠地“撞了一下腰”。随着境外投资者的纷纷撤退,国外媒体出现了“浦东开发失败”、“办公楼出租率只有20%”、“浦东的灯亮不起来了”等等描述。此时,对于浦东发展有着充分信心的赵启正,用一段颇具智慧的回应将这些质疑“挡”了回去:“在中国,聪明的母亲总是把孩子的裤子做得长一些,以备孩子长大了还可以穿。”

没过几年,大量的金融机构云集陆家嘴证实了这一点。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陆家嘴的上百幢楼里灯逐渐地亮了起来,入夜璀璨的灯火成为上海最迷人的风景。这种规划先行、先设计后开发的理念后来也成为了浦东发展中一条重要经验。

谈合作互补:“走廊理论”和“兄弟之心”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上海经常被拿来和香港做比较。“我们绝不是以超过香港为目标,是以跟香港联合为目标。”赵启正就沪港关系,提出过“亚洲经济走廊”理论,在他看来,这条走廊由上海、台北、香港、曼谷、新加坡等一连串明星城市构成。“这些明星城市,好像公路上间隔均匀的路灯,大约每800到1000公里就有一个国际大都市。”

“上海和香港是这条经济走廊上的两盏路灯。香港这盏灯已经亮了,上海也正在亮起来,两盏灯一起亮,互补互助,相映成辉,可以使这条‘亚洲经济走廊’更加光彩夺目。”赵启正表示,上海和香港完全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中心,具有互补的功能,而不是互相替代。赵启正认为,直至今日,香港的市场经济运行还有很多可参考的地方。

赵启正说,上海,特别是浦东的下一步,应该更注重功能开发,除了吸收国际上已有的贸易功能,对于一些新的功能也要积极创造,“比如现在银行很多了,但银行的功能还要提升,一些领域的规则也需要进一步放开。”

而谈到区域合作,赵启正认为城市群要发展,必须要有“兄弟之心”。为此,他说起了多年前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当时有一家外企本来打算在上海做一个大型冷库,但考察下来发现附近省市的一个城市土地更便宜、电力等各项配套供应也更充分,他们想去但又怕得罪上海,就托人来打招呼,“我当时就告诉他们多虑了,都是兄弟省市,我们不会因此有意见。”

创新创业: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一位在国外的留学生要求会见浦东的一个招聘人才的代表团时不无感慨地说,当年申请出国时曾在上海的美国领事馆门口排着长队等签证,而今要回浦东创业,没想到也要排着长队等与浦东官员谈话的机会。由此可见浦东对人才的吸引力。

赵启正说,浦东历来把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当作一项百年大计来抓。早在1996年,新区就成立了引进海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制定鼓励留学人员来浦东和张江创业的政策。

同时,浦东在这块热土上还不断“自我造血”。浦东开发前只有上海海运学院一所大学。浦东开发之后,在这里办了多所大学和研究生院,比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的网络。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赵启正理科出身,因此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尤其牵挂。“科学是一项很值得投入的事业,会青春无悔。搞科学的人,要有自信心,我们的任务就是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我们一定做得好。”赵启正说,做科研要沉得住气、耐得了寂寞,“因为绝不是一朝一日就有成果的。”

今年78岁的赵启正虽近耄耋却依然忙碌,在他心中仍牵挂着浦东飞速发展的步伐,闲暇时他会在浦东这片倾注了青春与热血的土地上走走看看,与当时的工作伙伴聊聊天,“20多年前绝没预料到浦东现在的发展,同样,现在我们也预料不到未来20年浦东是什么样子。”赵启正说。

(编辑:胡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