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胡世祥、杨利伟的签名书和签名封

文化中国 2018-05-14 16:04:21 熊光楷/文 总第380期 放大 缩小
  在中国国防科技、军队装备建设、航空航天领域,我有许多相识、相交、相知多年的老领导、老朋友,胡世祥是其中之一。他在外界知名度很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多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在载人航天的电视直播中,全国人民熟悉了他的花白头发、睿智笑容和自信话语。殊不知,早在40多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时,胡世祥就是发射手。胡世祥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人们把他称为“发射将军”。

  我们夫妇收藏的胡世祥签名邮封,恰好与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同步。这三枚邮封分别放在三个邮折内,记载着中华民族走向太空的三个重要历史时刻:

  第一枚邮封,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日封,由国家邮政局于2003年10月特别发行,上面贴着一套两枚邮票,分别为英姿、凯旋,反映了2003年10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首次载人的“神舟”飞船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飞天又乘坐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的重大历史突破。胡世祥、杨利伟分别在这枚邮封上签名。

  第二枚邮封,是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纪念封,由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于2005年制作,记录着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在“神舟六号”飞天过程中伴随保障的历史性贡献。胡世祥,以及成功搭乘“神舟六号”飞天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纪念封上签了名。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着航天员选拔训练、飞船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等系统研制任务,在“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首次开展了医学细胞学研究。有意思的是,这枚纪念封上盖着两个邮戳,一个邮戳显示这枚邮封将搭载入舱,另一个邮戳表明由于飞船载荷有限,这枚邮封最终留在了地上。一枚邮封何其之轻,但航天事业就是不能差之毫厘。

   一同送给我的,还有一张费俊龙、聂海胜成功返回,还没有脱下航天服,手捧鲜花的合影照片,上面同样有胡世祥、费俊龙、聂海胜的签名。

   第三枚邮封,是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出舱纪念封,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制作,反映了2008年9月中国三名航天员搭载“神舟七号”成功飞天并出舱活动的新的 历史性突破。在这枚邮封上,不但有胡世祥以及“神舟七号”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签名,胡世祥还专门写了我和夫人寿瑞莉的名字。

  我提出来要收藏胡世祥的签名书后,过了很久,他才把《西昌发射场风场模型》一书签名后赠给我们夫妇。虽然等了很久,但我理解他的难处。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导弹、卫星、航天等事业都属于高度机密,许多人默默无闻地奉献了一生,而他们的功业除了组织上了解之外,有的连家人都知道得很少。而且,所有复杂系统工程的建设,都几乎毫无例外地需要集体协作、群策群力;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创新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与集体的伟力相比,仍然是第二位的,这也使许多国防科技工作者习惯了低调处事做人。我认识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都是这样的,胡世祥也不例外。虽然《西昌发射场风场模型》署名为胡世祥主编,但打开作者页,仍然看到二三十位写作者和审稿、鉴定者的名单。所以,总体而言,《西昌发射场风场模型》仍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0年,杨利伟出版了自传《天地九重》,我很快买来一本,托人带给胡世祥,请他协调杨利伟为我签名留念。令我感动的是,杨利伟不但签了名,为表示重视,他还专门刻了一枚印章,钤盖在赠送给我的书上。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