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和式创新 让世界探寻中国

公共外交 2018-05-09 13:51:40 本刊记者 李文辉/ 文 总第379期 放大 缩小

  ——《瞭望中国》深度访谈“中国和式创新”理论提出者,李华教授

  祝贺李华教授《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大作面世。李华教授站在全球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其30年对于东西方巨大变革的观察,对于中国技术战略、创新战略、中国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它以海外看中国的独特视角,从历史和哲学的视角,破解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固发展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之根,解读中国创新模式,阐释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径。它从学术和理论上“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很有说服力。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道路决定命运,创新引领未来。世界期待一个怎样的中国?中国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世界将走向何方?

  “中国和式创新”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创新模式的包容性、传承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符合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规律和世界未来发展的趋势。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国和式创新”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世界阐释中国创新模式,向世界说明中国,阐释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尤其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瞭望中国》:中国在4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欧美几乎百年才实现的进步。国际社会用“奇迹”来描述中国的巨大发展成就。毫无疑问,中国“奇迹”和中国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国内外对于中国创新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称中国为创新大国,也有人称中国为“山寨大国”。您作为“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提出者如何解读中国创新和创新模式?

  李华教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对于中国故事的阐释有多种版本,对于中国创新模式的解读也存在异同,毫不奇怪。但在学术理论上阐释中国的创新模式无疑至关重要,尤其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创新大国。《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一书的主旨就是从学术上和理论上论证“中国是一个创新大国”这一命题。中国是一个创新大国,但不是“喊”出来的。2016年我曾在《瞭望中国》发表题为《中国携华夏5000年文明和创新重返世界之巅》的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重返世界之巅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中华文明和中国创新。首先,它有学术理论上的支撑;其次,它有自己的创新模式和价值体系;最后,它有着创新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瞭望中国》:《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这本书,更确切地说,中国和式创新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李华教授:尽管我在用英文出版和发表20年后,2016年初首次在《清华管理评论》中用中文发表文章阐释“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但是它的诞生有着很长的历史背景。它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中国技术管理学会》。随后由英国Emerald Insight作为出版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我发起创刊了6本研究中国的学术期刊(英文)。包括,中国经济与外贸研究(JCEF),中国技术管理(JTMC),中国企业家精神(JCE),中国知识创新(JKBIC),中国科技政策(JSTPC),中国技术战略与创新(JTSIC)。此外我出版了4本有关研究中国的学术专著。包括《中国企业竞争力:东西相逢》、《中国技术和知识转移》、《中国信息通讯技术高速公路》和《中国市场潜力和战略柔性》,其中后两本为合著。通过这些学术活动,我对于中国技术转移、技术管理、技术战略、创新管理和创新战略、中国竞争力、中国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09年初,我在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受邀在CUALA国际会议上对2008年华尔街引爆的金融危机发表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东西相逢——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与哲学。此后,以此为主题,我在中国,英国和美国进行了多次演讲。同时,我在嘉治商学院的图书管理首次读到了《孙子兵法》,从此,我对于中国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瞭望中国》:您的灵感来自何处?您创作此书的初衷是什么?

  李华教授:转眼之间我回到英国断断续续已有两年了。这两年,就工作、学习、研究和访谈而论,我在位于紧靠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的布朗斯酒吧,伯恩茅斯巴斯皇家酒店和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度过了愉快而富有意义和成效的时光。我无数次观看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接受媒体专访的录像。布莱尔曾三次率领工党成功获得大选出任英国首相达10年之久。但他对于西方世界当前发生的三件事情——英国的脱欧,特朗普当选和现工党领袖Jeremy Corbyn支持脱欧的立场感到错愕。他指出,脱欧绝不是英国所面临问题的答案,是开错了处方。这些日子里,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英国是亚当曀姑艿墓氏纾堑睍斯密的《道德论》和《国富论》,两只强有力的“无形的手”推动西方社会繁荣富强数百年。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全球化分别成就了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英国无疑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故乡。

  为什么自由贸易诞生的故乡出现反对自由贸易的声音?

  全球化诞生的故乡为什么正掀起反对全球化的浪潮?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否过时?

  “两只无形的手”的魔力是否失灵?

  东西方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换,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中国正在携华夏五千年文明和创新重返世界之巅。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改革开放到现在近40年,经济持续、高速和稳固增长。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加入WTO,致使5亿中国人摆脱绝对贫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先例。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在这样大规模的国家推进现代化的先例,“中国奇迹”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经济实力提升最强的记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

  中国是如何追赶,2010年超越日本,随后又将如何超越美国?

  中国又是如何做到和平崛起的?

  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我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西方,特别是美国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在引领世界近200年后,为什么会从全球化的引领者走向反对全球化?

  做科研不同于写小说。这是一部学术论著。要说有什么灵感谈不上,但上述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就破解4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和稳固增长之谜,我尝试过经济学和管理学。但哲学,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给了我深刻的启迪。首先,作为战略管理学者,我有幸以战略管理途径赏析了张载的儒家哲学思想和论断。我本人最为推崇的论断:一是张载“四为句”中的“为万世开太平”,二是横渠四句中的“仇必和而解”。用今天战略管理的话语讲,如果“为万世开太平”是战略目标的话,那么,“仇必和而解”就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是张载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仇必和而解”,我把它称之为:拥抱矛盾,激励创新,引领未来,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和平崛起的基因,这一论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圣贤智慧的与众不同和中国哲学思想的超越意识。既然胸怀“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超智慧凝聚的宏伟大志,势必拥有“仇必和而解”的高超智慧凝聚的创新理念。上个世界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胸有“蓝图框架”,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战略愿景。既然胸有“蓝图框架”和宏大的格局,就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仇必和而解”,毅然放弃“继续革命”,继而实施前无古人的伟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古典哲学超越意识的重要佐证。只有超越意识的存在,才能在轴心世纪完成向高级文明的转化和升华。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籍“中国和式创新”理论面世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

  2012—2014年上半年我有幸在宾州大学伊利校区工作,就中国创新和创新战略发表演讲并给MBA学生讲授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在这期间,除了更多接触学校的学术科研人员和学生外,我还接触政界和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我听到了有关中国创新和中国崛起的各种各样的议论、疑虑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中国创新和创新战略的。

  中国是创新大国?还是山寨大国?

  中国是技术引领者着?还是追随者?

  中国创新战略如何?技术战略如何?

  中国有否拥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实施如何?

  第二类是有关中国崛起的。对于一些美国人来讲,他们只知道美国的霸主地位,不了解一个国家衰退的味道。自“五月花号”1620年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驶向北美洲开始,美国便悄悄地开启了崛起的步伐。然而,2008年华尔街表面上引爆的金融危机,而实质上引爆的是社会和政治深层次的危机。

  历史上大国崛起大多通过战争掠夺资源,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中国崛起靠什么?

  中国反复强调的和平崛起是否属于孙武式的战略?

  崛起的中国一定要挑战当今的世界霸主美国吗?

  中美可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在美国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曾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但现在看来,当时的回答是不完善的、支离破碎的,既缺乏中国和平崛起理论上的依据,在学术上的研究和战略上的依据也须更加完善。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深刻地思考这些问题,思考一个完整的答案,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中国崛起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权。讲好、讲完善中国故事,构建叙事能力。

  《瞭望中国》:您把“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精髓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又称为“中国和式创新”的四大支柱。即:拥抱矛盾,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谐包容。您是如何提炼出这四大支柱的?

  李华教授:我首先要说的是,我非常幸运做过公司的董事长和大学校长。这两份管理实践的工作与我的教学科研揉合在一起,擦出火花。当你在位置上的时候,你会解决很多问题,接受很多挑战,有些棘手的问题甚至挑战极限,你需要及时处理,拿出你认为在当时情况下最理想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你没有大块时间进行深度思考。但在你离开位置后,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去审视过去工作中遭遇的挑战极限,确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仅仅了解东西方的管理理论和创新理论是不够的。有了扎实的东西方管理理论,通过参与管理实践,特别是参与研究中国的管理实践——中国1978年开启的伟大变革,实现理论的提升和升华。在我2014年由英国Palgrave McMillian 出版的《中国企业竞争力:东西相逢》一书中,我非常深刻地研究了五个中国著名企业的案例。包括,海尔、联想、华为、TCL、吉利。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高铁案列,深刻地探索了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的成功案例。

  “中国和式创新”理论及其四大支柱渊源于中国企业的经典案例,升华于中国伟大变革的实践和实证、案例研究,它具有的包容性、 开放性、先进性和传承性,昭示这一领域的研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发展趋势。

  《瞭望中国》:《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一书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李华教授:本书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突出。它紧扣主题,围绕中国和式创新的诞生及其影响,基于中国崛起软实力的构建,它梳理西方工业文明引发的英国的崛起,五月花号驶向北美后300年美国的崛起,而后1978以来中国的强劲崛起。它穿越时空,绵亘数千年,纵横寰宇,谈古论今。它论及中国和式创新的历史背景、内外部环境、理论架构、价值体系、现实意义、内涵与外延。它围绕中国和式创新理论与实践,介绍中国古今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圣贤和他们的理论、轶事、趣闻和故事。它兼容中西,知行合一,讲述引领西方300多年来繁荣和现代化的创新理论、经济理论、管理思想和哲学经典。

  《瞭望中国》:我注意到,您除了多次受邀到中国著名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发表演讲外,还在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纽约联合国总部等地发表演讲。“中国和式创新”理论渊源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与儒家和道家的哲学和理念,在中国的语境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然而中国和式创新理论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度如何?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西方是否有类似的案例?

  李华教授:在过去的两年里就中国和式创新理论我大约在美国和英国共做过12次演讲。就这一问题,我与很多人,包括学者、学生和政治家进行了交流。确实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鉴于篇幅我在新作第八章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这一理论的美国“粉丝”,另一个是英国“知己”。他们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特别是有一位叫做Raegan Young的美国女孩,她表示非常赞赏和理解“中国和式创新”及其四大支柱。她说美国社会和政治的严重撕裂,美国两党的尖锐对立,特朗普总统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激烈冲突急需“和式创新”理念,学会做到拥抱矛盾,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谐包容。我鼓励她以后竞选美国总统,改变现状。她说,“我弟弟总是说,自己要成为美国总统,我觉得他会成为我的竞选经理人”。她和我一起拍照留念。我真诚地预祝她成为美国未来的女总统。

  2016年3月22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访问古巴,在哈瓦那大剧院发表讲话,呼吁解除美国对古巴实施了54年的贸易禁运。他形容自己到古巴来是为了埋葬最后的冷战。我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案例。

  《瞭望中国》: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典。恳请您谈谈“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的现实意义?

  李华教授:除了以上阐述的意义外,“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直面“历史终结论”。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伟大实践创新的事实,一个创新大国的创新路径。如果把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中国对外开放解读为中国战略机遇期的1.0的话,而习近平于2017年正式开启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战略和大布局,不仅是中国战略机遇期的2.0,也是世界的战略机遇期。它是全球化的升级版。历史没有终结,而是在继续。

  “中国和式创新”理论着重于回答中国是如何崛起的,它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向世界昭示中国和平崛起、解读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文明的核心不是冲突,而是包容、互融、互鉴。中国和式创新从理论上正面回应“文明冲突论”和“中美必有一战”都是站不住脚的伪命题。中国和平崛起决不跌入修昔底德陷阱。

  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就中国这个成功的故事,中国国内外会有很多种说法,很多种版本。但归纳起来会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的成功;第二种说法是中国改革开放总体是成功的,但还有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第三种说法就是“中国威胁论”最新版本 ——“经济侵略行为”,“强制技术转让”,“侵犯知识产权”;但我希望我对于中国故事的解读为第四种说法。我在新作《中国和式创新:引领未来》中,把邓小平在1978年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称作“中国和式创新”,以此破解4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和稳固增长之谜,剖析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根。要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但他们蕴涵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深邃道理。事实上只有知道了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明白了这40年走过的路径,而其后的40年一定是行稳致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