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刘迪:站在“新时代”,将如何纪念改革

世界看中国 2018-04-09 14:46:04 总第377期 放大 缩小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刊登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及研究生院国际协力研究科教授刘迪题为《站在“新时代”,将如何纪念改革》的文章称,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政府将“隆重纪念”。40年来的中国改革,理论往往走在实践之前,但任何理论,是否正确,能否持续,都要接受民心检验。

  文章称,1978年,中共领导了一场伟大变革。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1976年改革序曲释放的巨大能量引入一条非常宽阔的理性河道。

  文章称,中国改革,没有采取苏东休克疗法,而是采取渐进主义方针,小心翼翼尝试,注重信息反馈,试点成功后再做普及。渐进主义并非不问“顶层设计”,而是政策制定实质依人心所向。改革之后,中国政府提出种种目标,皆避虚就实,坚信“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目光内敛,埋头苦干。“小康目标”彰显质朴政治,赢得民众理解与支持。政府沿海发展战略的成功,让中国收获了信心。在制度上,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倾力改革诸多法律法规,为“入世”奠定基础。如今,中国已然成为全球化主要旗手。

  文章称,改革开放40年,其政策最大特点之一是实践主义路线。改革,是对以往虚幻目标的告别,同时又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起航。这个航行不依教条指导,也不预设宏大目标,其方向、路线均经受实践成败检验。这种渐进主义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在实践中,中国对实践层面信息不断反馈,不断调整,通过“调适”政策,维持政策的平稳,并寻找下一方向。

  文章称,中国40年的改革成功,源自中央不断简政放权,让广大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获得发展经济自主权。在发展生产力的旗帜下,移居自由、创业自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亿万职工、农民摆脱“单位”、土地束缚,各类学校毕业生实现自由择业。

  文章认为,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发展正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社会充满技术革命激情。伟大的新技术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自信与自豪。中国正以技术创新改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这是新时代的一个特点。

  文章称,当今多数现代国家,均遭遇共识缺失甚至崩溃危机。一个没有共识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中国究竟应如何重新凝聚共识?中国应如何通过自由活泼的讨论凝聚共识,以激发亿万民众参与更大改革?这些对于释放中国发展潜力,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文章称,很久以来,中国舆论场不乏“超越美国”的焦虑。但是对中国来说,最可怕的危机是危机感的丧失。“超越美国论”之提出,其意图无疑在于鼓舞人心,但如轻信,则会麻痹中国亿万人民艰苦奋斗的进取意志。所幸中国不乏清醒舆论。

  文章称,改革开放40年的政治,其特点是“质朴政治”。这种政治摒弃宏大虚幻理念,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故赢得民众信赖,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中国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但今天尚未成为人民均富的国家。今后如何继续坚持政治的质朴性,至关重要。

  文章认为,中国最伟大、最持久的力量仍在民间,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动中国改革的强大持久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国的发展,乃在于政治如何真诚面对民众,认真回应最广大民众的深切呼声。

  (本刊记者赵伟编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