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治国理政中心任务之七】发展新理念展示实现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特稿 2017-08-21 13:32:06 李君如/ 文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总第360期 放大 缩小

  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展示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奋斗目标,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也是党对人民群众庄严的郑重的政治承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五年,是冲刺阶段、攻坚阶段、决胜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即“短板”,包括在多年发展中积累的农村贫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不力、民生欠账较多等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针对的、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从当前来讲,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各项任务,有三大问题尤其要重视。

  一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问题。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到结构性改革上来,特别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问题在201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来以后,有人把它解读为西方供给学派的那种主张,这不是党中央所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主张有“结构性”这三个字,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是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提供精准的供给服务。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很怪,在供给与需求之间,既要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又要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难。比如讲我们现在产能过剩,这是我们都注意到的现象,所以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等,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利用节假日到国外去到境外去,采购马桶盖什么的等等生活用品。为什么一方面过剩,一方面又到外面花外汇去采购这些日常生活用品?这说明老百姓需要的许多生活用品我们还提供不了,这就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因此,中央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结构性改革上,把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讲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话。他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讲话。他首先讲了这是“一场硬仗”,不可掉以轻心。如何打好这一仗呢?他强调要处理好五大关系,这就是“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力度和节奏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对打好这一硬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湖南代表团讲更有意义。我们知道,湖南是中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为中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两年一方面国内粮食生产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境外大米又大量流入国内市场。这就出现了“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要做“减法”;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做“加法”。无论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有难度。做“加法”,要创新,要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这是我们的短板;做“减法”,会伤筋动骨,比如有的企业要关停、员工要转岗,难度很大。为此,除了要把握好这个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还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特别是我们的做“减法”的时候,既要考虑当前的问题,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这很重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的关系也很重要,在做“减法”时,力度要恰当,比如员工在下岗转岗时要考虑他们的培训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要把握好节奏,千万不能出问题;同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习近平提出这五大关系,说明中央对这场改革的问题、重点、难点都想清楚了,这是打赢这场“硬仗”的根本保证。

  李克强总理2016年4月11日在谈到近期经济形势时也说过:“目前虽然一些行业市场需求有所好转,但调结构的劲不能松,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淘汰落后产能,消化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安排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职工转岗和保障基本生活工作。”他强调,要扩大积极因素,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必须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继续简政,现在各地区各部门简政放权空间依然较大,既要把今年已确定的削减下放审批事项尽快落实到位,又要针对企业、群众期盼自我加压,加快清除那些束缚办事创业手脚的绳索。二要推进减税,坚决打赢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攻坚战,切实做到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特别是使小微企业获得实惠。三要实施降费,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国家统一框架下,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加大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四要激励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搭建更多开放平台,提供更优服务,助力新经济成长,壮大新动能力量。五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好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用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

  二是,“绿色”与“发展”的平衡问题。

  除了结构性改革,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最后5年中解决。其中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

  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新理念中的重要理念。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是生态文明问题。我们知道,污染在中国,不仅有大气污染,还有水污染、土壤污染,这三大污染严重地危害着我们的民生,危害着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习近平把“绿色”与“发展”联系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长期来,我们讲发展,有两个误区,一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等同于GDP;二是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对立起来,牺牲“绿水青山”谋求“金山银山”。自从中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从理论上讲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在实践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怎么处理,长期来是一个难题。因为贫困地区大部分是绿水青山地区,他们也要发展,也要致富,我们的许多大道理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10年前,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是在湖州余村提出这个理念的,那里的实践证明,农民可以靠绿水青山致富。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绿色”与“发展”辩证统一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尊重绿色发展规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途径,创造绿色发展效益。这是一个吸取历史教训,立足当前现实,面向美好未来的全新发展思想,把多年来困惑我们的一个大问题解决了。

  习近平在重庆阐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时,进一步发挥了这一重要思想。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的三大战略之一。这三大战略都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中央对于长江经济带建设讲了三句话:一是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二是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三是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这三大任务,集中起来,就是习近平在重庆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思想:尊重三大规律,创造三大效益。尊重三大规律,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创造三大效益,就是要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是,内外协调发展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就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尽管我们懂得在发展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东中西部、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影响我们战略目标的实现。

  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申要促进协调发展。党中央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党中央把开放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在继续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同时,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以向西开放促进中西部地区改革发展。

  这样坚持对内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协调发展实施“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通过开放发展推进“一带一路”,这是极其重要的发展思路。而且,这次“十三五”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第一次在全球视野下制定规划,第一次把像“一带一路”这样的战略写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当中,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

  综上所述,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