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对话,促进和谐之路

高端解读 2017-07-07 10:39:32 赵启正/ 文 (《瞭望中国》名誉社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总第355期 放大 缩小

  应西班牙“亚洲之家”邀请,2008年10月27日至30日,本刊名誉社长赵启正以外交学会顾问身份出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府举办的第五届“东西方对话”论坛开幕式,并发表“对话,促进和谐之路”的演讲,与来自亚、欧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反响十分热烈。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很高兴参加这次“东西方对话”论坛,中国虽然没有代表整个东方的资格,但是,作为东方的一个重要国家,我很愿意在这个机会表达中国对东西方对话重要意义的认识。因此,我十分感谢“亚洲之家”对我和我的朋友吴建民大使的邀请。

  最早的中西方对话是由马可波罗(Marco Polo)承担的,他1275年来到中国。他所写的游记第一次向欧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欧洲的文明则是在17世纪由欧洲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带到中国来的。“他们充满了宗教热情,同时又精通那些随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李约瑟语)。同时,他们也把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文化大量介绍给了西方。其中有西班牙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alez de Mendoza)在1585年所著的《中华大帝国史》,此书介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有许多是马可波罗没有提及的。他们打破了此前东西方两大文明基本上处于隔绝的状态。他们的贡献值得人们纪念。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闭锁的中国国门。那时,在西方与中国的诸多不平等条约背景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的确是艰难而痛苦的。

  至于中国和亚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则有2000年的历史了。事实证明,中国通过交流,一方面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文化精华,也吸收了外国文化的精华,丰富了自己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广泛,在广泛交往和深度合作中,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交往本身,政治对话、经济合作以及民间交往,也无处不含有文化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由于中国语言、历史具的明显的独特性,使中国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这导致了中西方相互沟通时会有一些障碍和困难。

  虽然在全世界,使用中文的人数最多,但使用中文的国家却很少。我们羡慕西班牙,虽然使用者比使用中文者少,但却在30多个国家通行无阻,美国人当中使用西语的比西班牙本国人数还多。中文与西方语言有巨大的不同——是非拼音文字,也不是屈折语(Inflected language),加之语境的不同,确实存在着许多种双方难以对应的概念,故而有时难于准确沟通。如,中文的“天[tian]”,不仅对应英文的物质的天(Sky),还对应精神的天(Heaven)之外,还对应白天(Day)、命运(Destiny)、天气(Weather)、自然(Nature)、神(God)等等。又如,圣经使用的Logos,译成中文可能是语言、智慧、规律、理性、思想、道学等等,却不容易找一个最恰当的对应的中文词汇。稍不小心,翻译时会出现意大利人说的“翻译即背叛”(Tradattore-Ttraditore)。

  显而易见,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是跨语言的交流,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等。文化差异在当代社会也包括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但其中对待宗教信仰的差异态度是值得重视的。一般认为,全世界自己承认有宗教信仰的人口大约是总人口的81%,在中国大约只有2亿人信仰某一种宗教。于是,有人会误会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因而就没有道德戒律。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不信仰某种宗教,并非没有自己的信仰,也并非反对某些宗教教条,如许多中国人不是佛教徒,但却把佛教的教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奉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我曾经与一位阿根廷裔美国人、福音派领袖路易斯帕罗(Luis Palau)博士进行过多次真诚的对话。我俩都认为圣经的黄金律“你要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和孔夫子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极大的共性与互补性。中国人对孔夫子的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中国人的“文化信仰”2000多年来作为传统被传承着。我与们的对话印成了一本书《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这本书的英文版我带来了,而西文版是由在巴塞罗那有总部的贝塔斯曼出版的,书名为《A Orillas de Huangpu – Diàlogo Amistoso entre un Ateo y un Cristiano》。我俩的共同结论是不同的信仰并不能成为友好对话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中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态。中国人迸发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1978年,中国的GDP占全球的1%,2007年上升到5%以上。虽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2460美元(西班牙人均GDP32066美元)排在全球100名以后,中国在今后长期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发展中也有许多困难。诸如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很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能源资源供应紧张、金融领域也存在着隐患、出口商品结构需要调整。

  中国30年来的发展也给许多国家提供了市场和投资机会,从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过大,这不但是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安全因素,也不幸与国外市场发过一些冲突。为此,中国必须尽快开发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近来,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得十分严峻,中国也在参与国际合作,积极谨慎地应对,尽量减少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中国发展的方式是和平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同时也愿意担当她所应当担当的国际责任。中国致力于建设本国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的国际环境。推动世界和谐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国际对话,通过对话解决矛盾,减少误解,增进友好。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谐”,其中包括了求同存异,也就是尊重并接受外国文化的优秀因素,也挖掘可以为世界所接纳的中国文化因素。

  我们热切希望加强中国与西班牙进一步的合作和两国人民的友谊。坦率地说,多数中国人虽然知道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知道西班牙勇敢的斗牛场面,知道西班牙是世界第八大经济强国,但对西班牙全面情况所知较少。中国的商人们不甚了解西班牙市场,中国人来此地旅游的也较少。2007年卡洛斯国王访华大获成功,“西班牙文化年”在中国大受欢迎,弗拉门哥舞(Flamenco)感动了太多的中国人。还有,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伊斯萨丰(Carlos Ruiz Zafon)的《风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在中国出版,2006年的半年内即销售了10万册。在中国,早就设有英语电视台(CCTV—9)和西文等40种语言的网站(http://gb.cri.cn),本月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西语台(CCTV—E)和法语台(CCTV—F)开始了24小时广播。这表达了中国和西方加强沟通的热切愿望。我们希望,在东西方对话中,中国、西班牙对话能加快步伐,做出一个榜样。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