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

redianlengkan 2017-04-01 17:51:06 总第346期 放大 缩小

  苏长和/ 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

  大国

  就经济体量来说,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尽管如此,这仍然改变不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和定性。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按照常规统计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于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在184个经济体中排名上升到第86位。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家,已经是世界上128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4.3万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中国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制造业占全球比重提升到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过去100多年,这个位置一直是由美国占据的。按照联合国的数据,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国家。中国生产的220多种产品产量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排名世界第一,9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中国制造业取得的非凡成就与新中国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密不可分。1949年全国205所高校中,服务工业化发展的工科院校只有28所,工科学生总计3万人,到了1960年,工科院校增加到472所,而到2013年则达到1077所,在校工科生500万人。今天,中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毕业生规模在每年毕业生规模中所占的比重达到37%,而美国的比重只有7%。

  中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2014年,中国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5.6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如果加上包括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在内,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14年中国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

  中国规模大,地区差别明显,但是不少地方的经济规模甚至比一些中小型发达经济体还大。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行榜,广东省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澳大利亚,上海相当于委内瑞拉,北京相当于丹麦,天津相当于爱尔兰,深圳相当于一个智利,重庆相当于一个希腊。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研发开支大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全球研发总支出中,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研发大国,占27%,中国居第二,占20%,中国研发开支接近欧盟的总和。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超过100万件,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国

  中国还不是一个强国,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指标存在差距,与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还有差距。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中,在登上深圳国贸大厦俯瞰深圳市容时说:“我们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有了这一步,再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有希望。我们的时间不多呀!世界市场很紧,不容易竞争。要夹着尾巴做人。”小平同志这句话提醒中国人,在发展进程中,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审时度势地将自己发展好。

  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还有很多路要走。强国的标准是通过综合、全面的指标来衡量的,类似体育比赛中,仅仅个别单项冠军还不足以判断一个国家就是体育强国,而应该是在大部分项目比赛中拔得头筹。一个强国,除了必备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衡量指标外,还应该通过以下指标体现出来。

  第一,政治领域:(1)在重要政治类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尤其是对决策和议程的影响能力;(2)对重大前沿性国际问题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通过为该问题解决提供多方接受的方案,提高本国在这类问题发展走向上的引领能力;(3)对他国内部议题具有很深的理解力和发言权,能为他国内部政治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方案;(4)在特定国际议题解决上调动志同道合国家的能力,形成有力的一致行动;(5)将本国议程转化和设置为国际议程的能力;(6)对重大国际问题解决进程的引领能力;(7)协调和组织多边论坛及其成效;(8)发展道路对他国吸引力以及所产生的道义影响力;(9)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10)对国际组织规则的利用和解释能力。

  第二,经济领域:(1)在重要经济类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尤其对决策和议程的影响能力;(2)货币的独立性和稳定性;(3)对国际金融、贸易、投资规则的影响;(4)在相互依赖、相互依靠的世界经济中,通过对敏感性的利用有效增强对他国的经济影响力;(5)能为世界经济或者他国内部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有效的预警方案;(6)对市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指数标准设定,并被较大范围地使用,例如商业盛衰指数、航运指数、粮食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定价体系等;(7)有影响力的投资风险和主权风险评级体系;(8)若干行业产业领域具有引领性的世界级企业,并能有效将企业标准转变为产业行业标准;(9)提出和引导国际经济类法律规则制定的能力;(10)大国独立的经济学理论和国际法律教育体系,并逐步为人接受和使用。

  第三,社会领域:(1)社会、家庭、个人领域提供有影响力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2)与外部世界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上的强度和密度;(3)拥有若干发展领域指标的前沿引导力;(4)社会管理经验被别人了解和学习的程度;(5)各类便利国际交往的认证体系;(6)媒体对国际社会态度的引导和影响能力;(7)评价体系,例如通过设立的奖励、奖项、论坛议题等对国际社会发展产生导向意义;(8)社会创新的活力。

  第四,科技文化领域:(1)对前沿科学人文研究议程的判断能力,将自主议程转化为国际研究议程的能力;(2)语言在国际上被接受和使用的程度和范围,本国科技人文期刊杂志、出版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3)拥有若干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创新中心,以及知识的全球推广机制;(4)在国际舆论和媒体格局中占据独立地位;(5)本国学术界对他国学术研究的深度以及对他国内部问题的解释能力,拥有世界各国国情数据库系统的规模;(6)人文社科类论著教材被留学生使用的程度和范围,版权和图书出口规模;(7)知识为他国和世界服务的能力。

  第五,外交领域:(1)独立自主的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2)为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对危害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秩序的行为的否决能力;(3)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服务本国持续发展的能力,本国持续发展对外部世界产生正溢出效应;(4)本国广泛存在于海外的各项权益的维护能力;(5)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能力。

  

  “14亿人效应”:乘法还是

  除法

  我们理解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先了解其基本国情。小国寡民国家的尺度,显然难以衡量中国发展的复杂性。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是一个14亿人口等量级的现代化历程。因而,理解中国,必须把握住中国国情;而要理解中国国情,离不开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14亿人口的现实。就人口和现代化的规模而言,世界上能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就是印度以及人口规模接近12亿的非洲。就此来说,中国、印度、非洲的现代化,均可堪称为人类洲级规模的现代化。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达38亿,占世界人口约一半,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问题解决了,无疑是人类发展的最大成就。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中,中国的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

  人口基数大,乘法效应就大

  这个乘法效应就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从积极意义上说,14亿中国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这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机遇而不是威胁。14亿人口的乘法效应和能量是惊人的,经常会颠覆西方现代化经验中的所谓常识和规律,从而创造出新的常识和规律。在国际贸易中,人们经常说,只要中国生产什么,什么东西的价格就会下跌,只要中国买什么,什么东西的价格就会上涨。自2009年中国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以来,中国汽车销售量已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14亿人口的创新活力一旦爆发,也是当惊世界殊。网上有篇流行很广的网文,题目是《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文章列举了很多科技产品由于垄断形成的虚高价格,但是一旦中国掌握了这些科技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能力,改产品的价格就会出现急剧下跌、回归到正常利润水平的趋势,这一趋势其实使世界上更多中低收入的人群能够更早地享受到科技产品的便利。

  好的现象一放大会惊人,不好的事情一放大也会让人印象深刻。从消极意义上看,中国人口多,社会复杂性强,政府治理难度高,在中国发生的一个很小的负面事件一旦按照乘法来放大和夸大,很可能使人对中国产生误解误读。中国是一个充分保护言论自由的国家,人们可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西方一些研究中国的学者,不时抛出“中国崩溃论”的论调,这些人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之一是他们过多依靠一面之词和选择性信息来研究中国。中国网络上有很多批评政府的声音,一个外国人,如果整天依靠中国网络上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来开展研究,而又没有在中国长期生活的体验,自然很容易得出关于中国的负面结论。在中国,你可以看到无数人中国人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用劳动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你也可以看到腐败、贫富差距、官民矛盾的现象,如果将后种现象放大为是中国的全部,或者认为是中国的主要特征,那么很容易得出较为偏激的结论出来。

  人口基数大,人均效应就小

  中国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叫胡焕庸,他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现在人们一般用“胡焕庸线”来称呼这条人口地理线。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划分时的人口国土比),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由此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中国人口多,可耕地少。96%的人口居住在全国1/3的国土上。2013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20.2亿亩,人均耕地为1.5亩,不及印度,明显低于世界人均耕地3.38亩水平。

  中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根据《各国矿产储量潜在总值》的估算,中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值为16.5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储量潜在总值为1.51万美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排世界第53位,35种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其中石油、铁矿、铝土矿分别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44%、10%。中国在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包括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中国老百姓中有句俗话,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有个俄罗斯学者感慨,在中国,中国人一天做40亿顿饭就很不容易。这话虽然是感叹中国的不易,但是确实说明了人多是中国国情最关键的一个基本面。对于每个老百姓来说,其个人面对的问题无非是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这些问题;而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则必须把老百姓民生问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总之,从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状况看,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生产力总体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艰巨的任务。因此,中国今天仍然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一个发展中国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