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

liaowangzhisheng 2017-03-20 17:10:09 总第345期 放大 缩小

苏长和/ 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教授)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个相对、变化的概念。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而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个界定有点同义反复,但是它告诉我们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是相对的概念,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来看。

人们一般习惯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来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1995年前后的标准,人均GDP在8000美元以上加上一定程度的社会发展水平就可基本定义为发达国家。近20年的发展,这个标准又显得低了点,例如世界银行在2011年就将人均12000美元作为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标准水涨船高。但是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并不意味着某个国家一定就是发达国家,世界上不少国家,例如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这样的资源型国家,尽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水平很高,但由于缺乏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不算发达国家。这里,先进的工业和科技体系同样是衡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之一。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汇在中国的政治外交话语中使用较为普遍。实际上,世界上除了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各国进行分类以外,还有其他称呼。例如,发达工业化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新兴经济体、转型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石油输出国、亚欧大陆发展中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前殖民地国家等等。由于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人们还用北方国家来指称发达国家,用南方国家指称发展中国家,用南北关系指称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政治经济纷争和合作。此外,世界银行根据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还将世界上不同国家分为低收入国家(LIC,人均收入在1005美元以下的经济体)、中低收入国家(LMC,人均收入为1006至3975美元)、中上收入国家(UMC,人均收入为3976至12275美元)、高收入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人均收入为12276美元以上)。

在国际政治中,各国的发展可谓你追我赶,稍有懈怠,一国就可能掉队。以阿根廷为例子,该国一战前人均GDP一度达到世界前五,但是后来政局动荡,经济下滑,债务问题严重,现在其人均GDP大概排在世界第60位左右。伊拉克在20世纪80年代末(海湾战争前)人均名义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2012年则为5000美元左右,今天的伊拉克更是动乱不止,民生堪忧。反观中国,依据世界银行发展指标刻画的1962-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世界排名,1962年,在8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78位,1978年,在120个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排名第113位,2012年,在174个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排名为第77位。因此,尽管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并不是衡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唯一指标,但是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体系中,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排名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一个国家,以此为对照,朝着更高阶段的发展目标前进,同时可以使一个国家产生戒骄戒躁、居安思危的意识,其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高国家GDP总量,GDP发展保持在一个较快增长轨道上,仍然是提升综合国力以及保持在世界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有种观点就此认为追求GDP是不对的,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也是不全面的。保持GDP较快的增长同重视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GDP较快的增长仍然是非常必要的。总之,发达国家如果不思进取,可能掉入发展中国家阵营,发展中国家如果励精图治,也可以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人类发展指数

通常人们界定一个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用人均GDP来界定,但单独用人均GDP 显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人均GDP受汇率、物价等影响而波动很大,其次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经济水平,而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水平。世界银行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来划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标准,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清晰好记,但是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其没有考虑到产业、科技、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综合因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提出了新的衡量标准,也即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GDP指标的突破。人类发展指数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综合指标,计算出各国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以此来为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按照该指数,超过0.8以上为高发展指数国家或地区,目前,世界上有5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进入高发展指数行列。在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提升迅速,从1990年的0.502上升到2013年的0.719,指数上升高达43%,高出同期全球人类发展指数上升速度25.4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超过0.702的国际平均水平,并继续推动着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的稳步提升。

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发布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在《人类发展报告》中使用它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20多年来,人类发展指数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小康社会标准

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相比,中国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更加务实,其实也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1984年,邓小平提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1991年国家有关部分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中国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十个方面:(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11年1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报告显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顺利,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0年人均GDP达到29992元,十年间年均增长9.8%。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一个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目标,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大方面。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小康社会的标准是在变化和发展的,然而,无论标准怎么变化和提高,只要存在数量较大的贫困人口,就不能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于这一基本国情,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公报》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中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根据测算,2014年末全国还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到2020年,要将7000万人全部脱贫,相当于一个月要脱贫100多万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