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政治发展的伟大成就

fengyanfengyu 2017-03-04 16:15:38 总第343期 放大 缩小

赵明昊/ 文(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外界在看待中国发展成就时,常常会出现一种误区,即认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但政治体制改革乏善可陈,政治发展徘徊不前。这主要源自于对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偏见和成见,如果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或是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看中国发展,那注定是片面的。事实上,过去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围绕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革,并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应当说,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找到了正确的政治制度模式,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中国的政局和社会最终稳定下来,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得到了制度保障。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政治发展绝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从自身国情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应当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实现的政治发展为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提供了应对经济、社会挑战的能力和途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高度自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得以全面建立。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在政治体制变革和政治发展方面也采取了很多举措,解决权力过于集中、法治建设滞后等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问题。

民主是个好东西,中国并不排斥民主,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中国在探索、创新实现人民民主的体制机制时,没有拘泥于西方既有的各种民主形式,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对西方模式加以批判扬弃,超越那种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选举民主与参与民主简单分割对立的思维,充分发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在政治发展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执政党,它是领导党,其自身建设不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至关重要,而且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机制,提高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举两个突出的例子,一是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这是一项重大政治改革,确保了党和国家领导机关正常换届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对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危害极大,造成了权力过分集中、缺乏监督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废除这种存在严重弊端的制度进行了不断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干部离退休制度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的新体制。二是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得到完善。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预选中实行了差额选举,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内民主的一大突破。到了十七大,可以通过民主推荐方式为政治局委员组成人员预备人选进行提名,此举也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一大突破。十八大党代表选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差额选举比例提高,扩大了党内民主的选举范围,并进一步改革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除了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内监督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

其次,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与内涵,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得以正式确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得以不断扩大,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通过完善选举制度,直接选举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制逐步确立,实行城乡人口按相同比例选举等,使中国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得到保障和发展。确立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形成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4年9月,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规737件、地方性法规85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00多件,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人大功不可没,人大不再是一个仅具象征意义的“表决机器”、“橡皮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基础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得到不断完善,民主党派可以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共同增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生命力。

第三,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行政职能更为优化,力争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限的权力”和“有效的权力”之间实现一种平衡。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对国家的行政体制进行调整,保证国家机构及其他各种组织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为克服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的体制弊端,中国开启了权力下放的进程。党政关系得到调整,消除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重叠、职责混淆等问题,规范了党委与人大、政府的关系。在3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按照简政放权、优化权力结构的方向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先后开展了七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经济管理部门也把职能转向宏观调控。为了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取消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实行政企分开,将企业应有的管理自主权归还给企业。政府在坚持抓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能。行政权力的运行得到有效规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行政问责明显加强,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在不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侵犯公民、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向社会下放权力,给予社会自由空间,同时担负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等职责,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党和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政府服务理念。

第四,中国的基层民主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逐步实现了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组织载体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1980年初,在中国南部广西省的两个小村庄,经村民自发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民主自治的序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1987年开始试行,党和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海选”在内的农村基层民主探索不断涌现,竞争性选举被广泛引入中国社会的治理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年,中国农村普遍完成了六至七届村委会选举,平均参选率约为80%。这些实践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宗族势力介入、贿选等,但改变了在中国沿袭千年的村治模式,让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得以体现。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有59万多个村委会。凡是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必须通过民主决策的程序,要有表决的程序,要多数群众同意之后才做,比如耕地承包的调整、农村山地的承包和共用设施的建设等。在城市则以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组织形式实现基层民主。城乡基层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实质推进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国直接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农村人口达到6亿,城镇居民超过3亿。亿万人民群众得以亲身参与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并且通过信访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制度、决策咨询制度、问责制度、考评制度等不断拓展政治参与渠道和途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上的增长,也包括政治发展方面的进步。实际上,没有政治和行政体制的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取得今日这般巨大的成就。毫无疑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沿着一条结合中国国情渐进稳妥推进的道路前进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个克服固有体制缺陷、建立和完善新体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整合社会共识,调整社会关系,减少改革负面影响的过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决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尤其是中国处在高速现代化进程之中,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错空间并不大。避免政治体制改革造成的冲击超出当时社会和政治体系的承受能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有可能成为一项长久的事业,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