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正掀起一场“死亡税率”大激辩

tebiebaodao 2017-02-04 16:36:03 总第338期 放大 缩小

眼下,中国正围绕着“死亡税率”展开一场舆论激战。

“死亡税率”首先由知名财政学者李炜光提出,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征税过重,40%的税负对中国企业意味着死亡,也可以叫“死亡税率”。

而玻璃大王曹德旺对“中国税收全球最高”的吐槽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制造企业迁往美国的忧虑与国内企业忍受“死亡税率”的无奈相叠加,在2016年的年末,减税的呼声达到顶点。

“死亡税率”也遭到了来自官媒和相关部门的联手反驳。环球时报2016年12月21日刊发评论《中国宏观税负不算高,死亡税率太夸张》,显然针锋相对,而中国税务总局21、22日接连转载多篇文章,为税负辩护,指出“‘死亡税率’说法不靠谱,更多属于情绪表达”、“‘死亡税率’之说,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

“死亡税率”到底存在不存在?税负重不重,由谁说了算?在这场激战中,一方征税者,另一方是被征税者;一方在朝,另一方在野;一方是相关部门,另一方是商界和学界。

类似争论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这一次却有些特殊。

李炜光早先的调查发现,认为税收负担很重和较重的企业家比例很高,达到87%,认为较轻和很轻的仅占1%。李炜光分析认为:那么中国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是多少呢?应该在接近40%的水平上。因为中国的宏观税负接近40%,按大口径计算或超过40%,而中国税收有90%是由企业交纳的,个人交纳部分不足10%。

又由于占总额51.43%的税收是由民营企业交纳的,换句话说,民企纳税一点不比国企少。说中国民企税费负担率接近40%,并非是不靠谱。

40%,或30%的税负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税率”。

因为在中国,除新兴行业以及金融等领域外,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都不到10%,30%—40%的税费负担足可以导致大多数东部沿海加工业企业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亏损倒闭。

其实这也是中国当前经济持续低迷的真实原因之一,只是经济学家们很少涉及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正处于敏感的时点,振兴实体经济成头等大事,“死亡税率”说法的流行,无疑会给有关方面造成某种压力。

在批评和辩解,进攻和防守之间,一场关于“死亡税率”的舆论争夺战悄然开打。纵观各方言论,可以发现存在三大焦点:

“死亡税率”成不成立?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所长李万甫刊文反驳,他认为,宏观税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而无论从政府全部收入占GDP或税收收入和社会保障缴款之和占GDP比重,中国都在发达国家以下,“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死亡税率’之说,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

李炜光对此回应称,看企业税负重不重,关键要看企业的税负占利润比例,这才是要害,否则就是在玩“数字游戏”:我也希望我的结论是夸张的,但是我的调研是有样本的,也是有数据的。任何人想反驳我都可以,希望拿出具体的数据来反驳。而且,即使拿数据,也要厘清征费与征税占利润的比例具体是多少,如果说征完税或者费之后,企业没多少留利了,甚至在亏损,有人还说税负不高,我觉得没什么说服力。

一些地方政府、机构或者个别学者,经常喜欢用营业收入做分母计算企业税率有多少,这没有多大意义。在这样的基础上计算税率,显示出来的税率却很低,好像企业没什么负担。可实际情况却可能是,企业没什么利润甚至亏损了。算税负重不重,不能玩数字游戏。

“中国企业税负过重”是不是

存在?

环球时报发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的评论文章,文章声称:

一国税负的高低是个相对概念。如果拿中国的税负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的宏观税负其实不算高。但若单就制造业和美国比,中国企业承担的税负的确高些,因为税制不同,美国以家庭、个人缴税为主,企业缴税为辅;而中国主要对企业征收,因此有中国企业缴税更多的印象。这种税制的差异是历史形成的,与不同国家发展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关联。

在不同时期,企业感受到的税负压力有所不同。处在经济上升阶段时,企业承受税负的能力就强。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承受税负的能力自然随之下降。

在刘所长看来,一国企业税负高不高,是相对而言的,并无绝对标准。不过,李炜光反驳称:有些人一直在强调中国企业的税负并不高。信谁呢?我信企业家,毕竟他们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最有发言权。

一些政策到底有多好,最终的检验者还是企业。有些地方一直在宣称自己的政策有多好,有些学者也一直在替一些政府部门说话,但是这个地方上的企业却要过不下去了,你能说这个地方的政策有多好吗?我们还是要看企业家的感受。

有位女企业家谈到税负重,在调研会上号啕大哭,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当时她在哭的时候,在座很多企业家也在掉泪,我们这些调研人员心理也很难受,结果将“调研会”开成了“诉苦会”。会上,很多企业家感叹现在办企业实在是太难了。

一方企图用相对论消解“税负过重”的诘问,一方用企业家的真实感受来呈现最直接的证据。

“营改增”有没有降低企业负担?

2016年12月22日,国税总局转发了中国新闻网的一篇文章,题为《财税专家: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死亡税负”说法太片面》,文中称,“近几年政府不断减税清费,中国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收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不断降低。其中,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预计全年减税总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

不过,营改增减少企业负担的说法却遭到了来自企业家的反对,宗庆后此前在演讲中就直言不讳:营改增说降低税收,我看一点都没有,说税下滑了5000亿,我看是收税收不下来,把没有收上来的税收当作降税的指标了。

无独有偶,李炜光的调查也显示一样的结论:我需要强调的是,企业还有一个负担是营改增之后,流转税这块。现在,很多数据证明营改增之后,企业的负担轻了,我调研的结果却不是这样。

按照道理来说,生产企业的流转税应该转嫁出去,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生产企业大约有1/3的流转税转嫁不出去。

一旦转嫁不出去,这都会成为企业实际上的税收负担。将这部分算在企业总税率的分子上,然后再除以企业的净利润,就会清楚看到企业的负担到底有多重。有时候,企业亏得都一塌糊涂了,但是税却样样都得交,哪个也跑不了。

论战中的三大分歧,显示的是现实中的三大断裂:

“‘营改增’有没有降低企业负担?”的分歧背后显示的是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的断裂。

“‘中国企业税负过重’是否存在?”的分歧背后显示的是强势的征税方与弱势的纳税方的断裂。

“‘死亡税率’成不成立?”的分歧背后显示的是学术研究与数字游戏之间的断裂。

(来源:微信号“智谷趋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