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讲故事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liaowangzhisheng 2017-01-04 16:46:21 总第337期 放大 缩小

赵启正/ 文(《瞭望中国》名誉社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中国的公共外交最近这几年有比较大的发展。早期的公共外交是政府承担的对外国公众的宣传,而今天的公共外交既有政府承担的,又有民间承担的,乃至政府和公众一起承担的对外交流活动。交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其中中外参与者层次较高的长期机制化交流尤其效果明显。比如中日之间一年一度的北京——东京论坛在中日关系问题不断的困难背景下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二届,在每次论坛上双方都会在发言中,举出事例,即“故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改善关系的建议,最终,能够“求同”的部分形成“共识”,“存异”部分则留待今后再讨论或再“交锋”。因为是公共外交,所以能够少用“外交辞令”,更直率的直达主题。

公共外交形式多样,会因主题、主体、对象等的不同而称谓也多种多样:如二轨外交、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体育外交、网络外交、城市外交等等,这些活动的本质都是公共外交活动。

中国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从而改善外国公众对中国的态度,提升国际影响力,形成更为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我们绝不像有些国家利用公共外交的活动做干涉别国内政的事。

中国政府公共外交的优势是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拥有强大的现代传播手段和经费保障,但“千人一词”的问题仍然存在。一位外国大使告诉我,在中国他们访问了一些省长和乡长,他们说的话都几乎一样。我回答说,省长和乡长说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点,加之实行的政策原则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会让人难以捕捉到容易记住的鲜活内容;如果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各省各乡就不一样了,今年、去年和明年也会不一样。

我们在大多数公共外交活动中,主要就是要讲自己领域的故事,中国故事是由众多故事构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故事真实、生动,容易感动人,容易被记住。故事往往离真实最近,故事中有哲学。大家都读过《伊索寓言》,狐狸吃不到葡萄,就安慰自己“这葡萄一定是酸的”。如果一定要用哲学语言讲这段意思,恐怕就讲不清楚,讲了也难以让人理解和记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只用政治语言和哲学语言讲给外国人,讲明白就很难。需知他们是在他们的国家长大的,他们的政治和哲学课是在外国学校学的,不仅常用词汇不同,即使同一词汇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讲故事较容易避免文化障碍和意识形态的障碍。所以对大多数外国人“讲理”就不如“说事儿”效果好,“说事儿”就是讲故事,中国故事多,大家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身边的故事,天长日久自会见效。这是公共外交的强大力量。

除了以公共外交为目的正式活动外,其他的与外国交往的机构或个人的活动往往都有公共外交的意义——甚至他们并不熟悉“公共外交”这个词汇。2015年中国人出境已经达到1.2亿人,其中到外国的约占1/4,他们的言行就是中国故事,就是活的电影。问题是,我们还不太擅长讲自己的故事。现在社会上有三种语言,第一种是大家平常说的话。第二种是公文、报纸社论的语言。第三种是网民的语言。讲故事一定要尽量用生活化的语言,要把我们的国情用平实的话语讲出去才有影响力。大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交往讲的是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从中体现中国青年的勤奋好学和中国教育政策的实践;中国的企业家走出去了,和外国人交往是做生意,但是从中体现中国人的信誉和道德,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故事。外国人会由于喜欢他们所遇到的中国人而喜欢上中国。

中国文化的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是不可分的!不要想象在国内传播不开的,向国外就能传播得开。有一句话叫“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此我是不赞成的。例如,中国300多种地方戏,有的可能只在很偏僻的地方流传,它能够自动成为世界的吗?有人说这句话是鲁迅说的,我查了,鲁迅说的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把这句话说的完整一些,那就是民族的、地方的,首先它在本国必须是优秀的,国内公众接受了,再经过向外传播的过程才能成为世界的。

最近上海和纽约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个音乐活动,其中进行了一个双城调查,选择了具有显著民族色彩的《梁祝》来调查双方对中国音乐的了解程度。中国参与调查的有350人,美国是100人,其中有20个是音乐学院的学生。结果中国的调查对象中70%的人听过,在美国听过的只有7人。《梁祝》是1959年首演的,在国内内外演出了这么多年,电台不知播了多少次,为了数据好看,两国调查的人选并不对称,还是这样的结果!可见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对外传播过程。我觉得中国的音乐也可算作一种有艺术性的中国故事。

其实中国故事也是一种重要软力量,而公共外交是软力量的传播渠道和舞台。中国在高速发展时代,中国好故事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我们只有善于发觉和讲述,中国的公共外交才会显得充实和光彩,外国人感知的中国形象才会充实和光彩,才会逐步接近真实的中国。

(本文根据赵启正在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战略传播论坛”上的发言编辑整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