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创新是产业园区再前进的驱动力

liaowangzhisheng 2017-01-04 16:27:49 总第336期 放大 缩小

赵启正/ 文(《瞭望中国》名誉社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2016中国产业园区大会,与大家分享中国开发区建设的体验和讨论如何继续再前进,并展望产业园区参与“一带一路”的愿景。

开发区的成果

由1979年7月开始,国务院相继批准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了中国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国家批准了北京的中国首个新技术开发试验区。1990年国家批准了浦东新区,它包括了多个产业开发区、贸易金融区和保税区,我有幸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多。2013年以后批准了三批自由贸易区。全国各地的这些先后成立的开发区,可以认为是中国开发区的不断发展的1.0到3.0的版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以开发区先行,取得成功再在全国推广的;没有深圳的成功,中央不会下决心批准浦东开发。所以说浦东是跟随着深圳等披荆斩棘的开发区前进的。

中国的开发区和四小龙相比,其实有很多不同,不仅规模更大,功能定位多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台湾投资区),尤其是目标更雄伟——有带动全国的战略任务。我们起步时的困难也比他们大,国际环境也对我们多有遏制性障碍,但我们取得了比他们更丰硕的成果。

这其中有“硬成果”和“软成果”。“硬成果”是指有指标、有数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软成果”则是行之有效的思路、方法和经验,其背后也都富有深刻的哲学思考。而这些“软成果”恰恰是有中国特色的因素,这需要我们认真提炼,疏忽中遗失了,则甚为可惜。

浦东有哪些“软成果”呢?浦东开发之初,我们就说“要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提出了很高的规划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考虑到全球化的背景,是带动长江流域,并且面向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还提出“功能规划要领先形态规划”,“先简政再精兵”,“廉政是新区发展的重要环境”等等。今天来看,这样做是对的。这些“软成果”恰恰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素。

回忆当初,外国舆论并不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1993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说浦东开发是波将金村,也即是个大骗局。还说不用担心中国偷窃美国的技术,因为美国可以更快地发明新的技术。最应该担心的是中国偷窃的是美国独立宣言、宪法等代表美国价值的东西,当中国开始拷贝这些东西时,才是中国真正强大的开始,那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他的话表达了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属于冷战思维。当时,只有基辛格博士说,中国开发浦东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实际行动。他还对我说,你们的最大收获不是高楼大厦和高技术工厂,而是你们的信誉。叶利钦说,你们的政策是英明的,规划是周密的,办法是聪明的。这些是外国人看到的浦东开发的“软成果”。

“一带一路”的新征程

现在有人说,浦东今天进行的步伐慢了。我们不能由此简单地评价今天的开发者和他们的成绩。今天的浦东开发比当初有更多的难点——当初浦东的土地较多,产业空白点很多,劳动成本也低。我们引入了大众汽车制造厂,还可以再引入一个通用。那么今天如果要是再有外国的汽车制造厂来投资,那还能不能引进呢?恐怕就不行了!我们已经有很多高科技的产品、高科技的工厂,再引入就要更高级的,但越高级的外国越不肯给,也需要有更高级的人才来接应。

就全国来看,至2014 年底,中国共有国家级产业园区477 家,其他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167 家,市级产业园区数不胜数。2014 年,中国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高达43.2%,上海部分园区空置率超过20%。显而易见,产业园区存在着供给过剩,招商难的现状。

在90年代,我在浦东提醒大家,注意各地招商文件的相似性很严重,浦东要“功能规划先行,形态规划为功能规划服务”,避免了“筑巢引凤”,凤不来的尴尬。微软的总裁对我说,来他那访问的中国人都说要建立硅谷,没有哪个国家需那么多硅谷和微软的!今天在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精细调整和设计自己园区的专长和特色极其必要。

以浦东为例,开发的方向也要有再聚焦的考虑。中央赋予上海很多的任务,要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等多种中心,我觉得最重要的,义不容辞和当仁不让的就是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随着国力的增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任务近在眼前,上海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浦东首要的任务应该定位在金融中心和高科技创新两个功能上。

外媒宣扬中国吸引外资出现低谷,其实是一大误区。事实上,中国吸引外资已经连续24年居于发展中国家之首,2014年吸收外资1196亿美元为全球之首,2015年为1260亿美元。

虽然由于劳动力工资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的外资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低收入国家,但流入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外资却有增无减。自2011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比重以来,服务业已经成为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2014年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这也反映出外资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产业园区吸引外资仍大有可为,我们应当有充分信心。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2015年,中国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净输出,境外投资流量居全球第二位,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位,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我在设想,既然国内资本富裕,甚至过剩,我们的园区有没有可能吸引外资和吸引内资两手并举呢?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在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的产业园区能做什么呢?产业园区最初的主要意愿是引入外国资本和技术“走进来”。但是到了今天,我相信经济力量强大的产业园区具有了“走出去”的能力。

对外经济合作上升有多种驱动力:国际有需求,中国有能力;政策有助力,企业有利益。伴随中国提出的极具创新意义的“一带一路”愿景,还建立了亚洲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等创新的金融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将更迅猛。

我们对“引进来”有丰富的经验,但不可以用在“走出去”的场合。那么,在我们“走出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是整个外国社会,议会、政府、工会、宗教、非政府组织和各种媒体。中国企业会碰到意识形态的阻力和当地利益集团的种种阻力。当地公众也会要求企业承担许多社会责任。

走出去的企业不只是要熟悉有关投资和税务的法律,还要知道反腐败的法律《G20反腐败行动计划》、《国际商会抗击腐败规则》、 《国际商会反腐败条款》、《“走出去”:国际商务反腐败规则研究》。

由于“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权权威性弱、宗教和教派矛盾和经济基础薄弱,我们的企业会遇到新的挑战。当地公众的欢迎和支持是最重要的。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创新,首先是创造一种与当地亲和的社会关系,这和“国之交在民之亲”是一个道理。所以,企业走出去,公共外交要先行。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广泛欢迎。

中国与相关各国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我们相信中国产业园区如果能以创新的智慧勇敢地参与“一带一路”的新征程,其前途不可限量,

最后,祝愿中国产业园区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