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这一次,反腐大片打败了网红和鲜肉

tebiebaodao 2016-11-08 15:33:49 彭 健/ 文 总第331期 放大 缩小

这些天,央视首播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被刷屏,在这样一个网红、鲜肉当道的时代,一部政治意味极为浓厚的主旋律影片受到热捧的景象并不多见。

反腐题材的纪录片并不是第一次闯入公众视线。比如去年河南省纪委就与中央电视台合拍了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总结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廉政案例,既包括包拯、海瑞、于成龙等清官,也包括和珅等“反面教材”。但显然,《永远在路上》的现身所引发的轰动效应更为明显。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落马之后的画面曝光;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重量级“大老虎”接受采访并在镜头前忏悔,多起案件的细节首度公开,都非常新鲜,而因为才开了个头,接下来的巨大的悬念,也让人们充满好奇和期待。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腐败官员尤其是高官落马之后,往往会留下一个信息真空,也会引发一些猜测和议论,但这一次,《永远在路上》显然就是要用真实和坦诚打破既有的路径依赖,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新时期党建和反腐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在信息传播中剥离掉一些神秘元素,用更可感可触的人性和细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人们更真切地感知反腐的惊心动魄和任重道远。

这样的坦诚也折射出一种基于现代执政理念的底气。无论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在党纪国法面前,都是普通的党员和公民,无须避讳。而只要反腐案件都是依法依规秉公办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就不怕将最真实的细节展露在众人面前。

在观看《永远在路上》这部反腐大片时,我常常想,假如暂时从复杂的背景中抽离,假如我们不知道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这些人的名字,那么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的,其实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他们有皱纹,有白发,说话有口音,也许身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病痛,他们有家庭,有子孙,也会和多数人一样拥有幸福与烦恼交织的晚年。但因为踏入腐败的深渊,他们成为了一个个黑色符号。在看片子的时候,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确实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而冲击我的,首先是一种“可怕的衰老”。

在这部反腐大片里,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这些曾经位高权重的高官都作出了忏悔。即使沦为阶下囚,从他们的语言中,依然可以找到领导人发言的味道,有水准,有高度,可能还有一些官腔,只是如今的场景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诸如对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深处就重视不够,以及对腐败的危害丧失了应有的警觉等等,这些当然是事实,但基于人性欲望的腐败之所以屡禁不绝,恐怕还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人人皆有欲望。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幸福感其实同钱、权、名、利这些欲望的代名词不成正相关。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学者们发现,人们在获得钱、权、名、利之后,可能产生短暂的幸福指数上升,但过不了多久,就会迅速回落到从前的基准线,人的整体幸福水平并不会因此向上攀升。我想贪腐分子应该是希望拥有比常人更幸福的人生吧,但显然,他们找错了幸福的方法,得到的也许只是短暂的快感,而最终却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10月24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眼下推出《永远在路上》这样的反腐大片,显然别具深意,它清晰地传递出坚定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