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反“金牌至上”不等于讳言金牌

tebiebaodao 2016-08-25 17:11:02 总第324期 放大 缩小

里约奥运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屡屡给国人带来惊喜和快乐:孙杨在霍顿的言语挑衅后依然200米夺金,让人感受到赛场内外的波谲云诡、苦尽甘来;傅园慧魔性采访中释放的洪荒之力表情包,更让人感受到体育真正的魅力。

不难看到,金牌越来越不是大家评判奥运、评判运动员的唯一尺度,这是观念的进步,社会的进步。运动员虽然代表国家出征,但在赛场上,他只为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而战,局外人无权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压力,只要努力过,金牌得之欣然,失之也不必觉得愧对国家民族。

注重运动的过程、注重过程的欢乐,是对前些年“金牌至上”观念的一种纠偏。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逐步走出了那种狭隘而又急于在一切领域证明自己的弱者心态。这是年轻一代运动员的幸运,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他们能更好的享受比赛,而不用背负沉重的金牌负担。

但也要提醒的是,反对“金牌至上”不意味着反金牌。作为竞技体育来说,如果只有欢乐,只有重在参与,没有金牌之争、没有赛场逐鹿,那竞技体育的魅力就会逊色不少。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那些金牌运动员,就是赛场的“王者”,他们配得上更多的关注和欢呼。只不过在赛场之外,应有更广阔的天地,包容尊重那些“冲金失败”的运动员。

所以在奥运期间,关注金牌、关注顶级运动员,并不等于推崇“金牌至上”。运动场上的“金牌至上”和举国体制下的“金牌至上”不是一回事。不能因为反感后者,就讳言对金牌的渴望。一个有问鼎冠军实力的运动员,错失金牌的沮丧,夺得金牌的狂放,都是真性情,都不违体育精神。如果苛求所有运动员都表态不在乎金牌名次,只重在参与、挑战自我之类,就是走进了另一种误区。

对于金牌,智商情商双高的篮球运动员姚明曾有一段话:“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体育运动员金牌的榜样作用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激励着我去参与体育运动,从事体育事业。这些榜样是怎么产生的呢?除了日常的艰苦训练还需要有比赛的平台,没有比赛就没有竞争,没有金牌就没有明星。”

金牌对于运动员、对于现代体育来说,本身是有积极作用的。“没有金牌就没有明星”,听起来似乎有些冷酷,但确实是很难颠覆的体育规律。而有没有金牌或体育明星,往往决定了一项运动能否推广,能否有广泛关注度。因而,反“金牌至上”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在乎金牌,而是要让金牌体现运动本身的价值,剔除被强加的太多政治、政绩层面的复杂含义。

真正需要警惕的“金牌至上”,更多是在赛场之外。比如,我们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不能扭曲,不能把资金、资源、注意力统统投入到只产生金牌的项目;国家的体育战略不能惟金牌是举,中国在奥运赛场早就是“金牌大国”,但离真正的体育大国远得很。最基本的体现是,很多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远远落后民众需求。奥运赛场的金牌之光,掩盖不了更大范围的落后和灰暗。

金牌不是评价运动员的唯一指标,更不能成为评价体育官员政绩的唯一指标。过去在“一金遮百丑”的评价体系下,奥运这样的国际赛事还好,国内的全运会丑闻不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皆因金牌关乎各地体育官员的政绩。这样的“金牌至上”才是丑陋的,需要摒弃的。

可见,反“金牌至上”至少可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舆论或者说民众观念的层面,其二是体制的层面。现在舆论层面对金牌已经愈发释然,甚至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但在体制层面到底进展几何,还有待观望。什么时候大家可以坦然说金牌,享受金牌带来的纯粹的体育快乐,同时也不遗忘金牌之外更丰富的运动内涵,那才真正意味着金牌不再是国人的“心魔”。

(来源:凤凰评论)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