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tebiebaodao 2016-08-03 14:00:10 周俊生/ 文 总第322期 放大 缩小

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听取了邀请到会的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以后,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重点发表了重要讲话。目前,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习近平的这个讲话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作出了分析,并且指明了未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是一份重要的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新旧发展动力转换需要过程

自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建立以后,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旧有的以投资和货币“双扩张”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经济的跨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为实现这种超速发展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主要在于为拉升GDP而不断展开的投资效率低下,而且产生了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很多地方的环境被破坏,使民众身体健康素质降低。因此,尽管中国经济从总量上看已成为全球第二,但中国经济的质量并不高。

这样一种经济结构的出现,虽然有它的历史原因,但缺乏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这个矛盾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摆在中国面前,不可回避。因此,推进经济转型也成为本届政府最为重要的中心工作,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摆脱单纯依靠投资扩张和货币超发的路子,而是要将国内市场消费的不断增长作为引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央政府收缩了投资和货币流通,就投资来说,严格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而就货币政策来说,更注重于通过定向降准等措施来让资金进入急需的部门,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搞大水漫灌。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习惯了旧有的模式,对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压力还很不适应,因此经济转型的步子走得并不是很顺当。特别是在GDP增速出现下降以后,更是在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的恐慌情绪。由于GDP与社会就业率有直接的杠杆关系,GDP的下降表明工厂开工率不足,会引起失业率的提高,这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市场舆论对于投资扩张乃至货币增发再次产生了期待。面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明确指出,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这个判断符合目前的经济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也没有变。这“四个没有变”作为中央对当前经济走势的评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场的恐慌情绪,坚定改革信心。

推进改革要有力有度有效

当然,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不少困难,这也是客观事实。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在今年内要完成的五大目标,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现在,2016年已经时间过半,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仍然不少。总的来说,目前经济特征是经济增速平稳,工业生产呈现下滑趋势,投资增速企稳、结构改善,外贸形势严峻,财政收入增速略有改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经济下行过度悲观的预期虽然被扭转过来了,但企业的信心仍不足,特别是民间投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扭转,在仅剩的半年时间内要如期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目标是困难的。

三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为最重要因素的原则,中共中央公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以后,整个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改革的热潮正在慢慢消退。而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与改革的力度不足有直接关系,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改革触动其利益心生抵触,使改革只能在原地打转,难以推进,以至影响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

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产能过剩、房地产面临严重的库存、整个市场的金融杠杆过高,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社会需求存在短板,集中到一点,都说明了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未有明显进展。加强供给侧改革是党中央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提出的一个战略决策,它适应了经济转型之后将内需培育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要求,是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改革的一条主线。

习近平提出的“有力、有度、有效”,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有力,就是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各项措施,举措要有力,不能被既得利益势力绑架,让各项工作停滞不前;有度,就是要充分考虑国情,特别是去产能必然面临一些关停企业的职工出路问题,这就决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不能为了达到目标而不顾职工死活强行推进,触发社会矛盾;而做到了有力和有度,有效的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了。

推进中国经济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总书记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这个目标,跳出了只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号召。经济虽然是一种实务性的活动,但对于国家的经济调控来说,却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西方经济学理论,它们对于推进中国的经济管理和调控起过重要作用。但是,中国有自己复杂的国情,照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常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来说,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有不少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中都还未涉及。因此,在目前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学科建设,条件已经成熟。当这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破土而出的时候,它将推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更加科学,更加成熟。

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已经高度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循环,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中国企业有时候表现得不适应,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后,由于不熟悉“国际市场语言”,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常常处于下风,有的甚至铩羽而归。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透彻了解。因此,培养和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培养和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这是对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目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轻松。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家多如牛毛,但是很多专家学者目前的经济分析或者是图解政府的经济政策,或者是成为市场机构的利益代言人,缺乏真知灼见。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过多地受到权力的控制,一些市场的敏感问题甚至不允许经济学家发表与政府政策不一致的看法。因此,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目标,一方面固然需要经济学家自身的努力,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管理部门要放开对经济研究的束缚,使他们能够发表出独立见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有待于经济学家向社会贡献真知灼见。通过这种努力,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一定会涌现出来。

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学界的皇冠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还都是西方人,但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经济大国,长期缺席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这种地位是不相称的。中国人并不笨,中国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经济学家也一定能以其出色的成果跻身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队伍。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