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科技创新需先破体制藩篱

tebiebaodao 2016-06-13 14:37:02 总第316期 放大 缩小

经济转型当下,科技创新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日,北京、上海同时举行了科创领域广受关注的大会,北京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参加者有中央主要领导、两院院士,上海的第一财经技术与创新大会则汇集了主要创新企业的投资人与创立者。

科技创新重视程度如此之高,除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这个内在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则是:在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研经费逐年攀升且位居世界前列背景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却远逊于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诺贝尔科技类奖项的颁发和每一项前沿科技的发布,大多与中国无缘。

中国科创水平不高原因固然很多,但体制因素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率先打破藩篱。首先,唯SCI、唯数量、快出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让科研人员疲于奔命,职称、考核任务成为不少科研人员的头等大事;其次,科研资源主要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不公平现象颇为普遍;此外,科技和经济各自分离,使得当前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最近发生韩春雨事件亦可窥得一二,韩春雨作为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奖级”的实验成果,而研究则是在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这也引起了国际生物学界对韩能够在如此环境下取得开创性成果感到惊讶,尽管韩个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心态淡泊,但这背后涉及的国内科研资源分配体系问题,却发人深思。当前国内科研资源分配中,存在不少扭曲、人情、不当干预乃至腐败的现象,假项目、假成果甚至假发票等情况也频频见诸报端。曾有基层科研人员直言:如果不认识人,根本申请不到经费。

今年以来,对于体制壁垒的改革,决策层也开始发声。此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即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李克强总理亦提出,要突破应用研究产业化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克强也谈到,要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持久的创新动力;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砍掉繁文缛节,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加快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事实上,对于体制改革的呼吁,从来没有停止过。2012年,两位著名生物学家施一公、饶毅联合撰文批评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文章称,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每年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没有对中国的科研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华社近日报道,中国拟到203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可以说,决策层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到了何等程度。虽然中国科技崛起非一朝一夕,但打破体制藩篱,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创环境,却是刻不容缓的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