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全媒体人秦清运志在打造国际化红色传媒

zhuantibaodao 2016-02-01 15:30:14 本刊记者 唐 芳/文 总第304期 放大 缩小

在走近《瞭望中国》、《阳光》杂志出版人秦清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捕捉到他执著的人生态度与创新的蓬勃野心,他总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将传媒事业做到极致”。在这样一个人世沉浮、世事变迁的大时代下,他用一段段发人深思的创新历程,用一个个胆识卓绝的决策,带领着他的媒体在中国的传媒大环境中穿梭。在众生喧哗的娱乐化时代,他的文化锋芒、他的新锐思想叩响了时代的脉动;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文情怀触动了传媒人内心的共鸣;他的人性光辉、他的细腻情感也足以让我们动容、动情。信念与豪情,是他打拼事业的主心骨,也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无愧为这个“来势汹汹”的全媒体时代的真正明星。

一颗红心向着党,全力打造国际性红色传媒

1956年出生的他,经历了共和国风风雨雨的那些年,也享受着中国蓬勃发展的改革开放成果,因而有着浓烈的革命情怀以及对党的赤诚之心,熟悉秦清运的人都会说他有着执着的追求、满腔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他的执着与坚韧都源自于他对党的赤诚,这些体现在他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衣服上的毛主席像章,办公室里的有关党史的全套,以及他手机彩铃里的革命歌曲……每每他和友人会谈之后,都会亲切热情的送给友人他珍藏的带有毛主席或者党徽的胸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也就没有我秦清运的今天。”这句话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用以教导手下员工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这也是他人生以及事业的行为准则。

《瞭望中国》就是这样一个集政治、经济于一体的红色刊物,它经香港特区政府核准并在港注册成立。自创刊以来,杂志在秦清运的带领下,始终秉持“为中国和平崛起而瞭望”的核心价值,恪守坚持爱国爱港、促进社会安定发展的底线,坚持以“向海外宣传中国,介绍中国;让海外了解中国,投资中国”的宗旨,结合中国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部署、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主题,宣传各省、市、自治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面貌、新人物、新经验,在同业及读者中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和积极的影响力。更是获得中央人民政府特许在大陆发行,目前,已成为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华人华侨和各界人士了解中国的必读刊物,海外人士投资中国的重要窗口,以及中国重要的外宣刊物。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海外一些不利于党执政的言论也混入国内的舆论场,并得到了部分人的追捧。在如此复杂的媒体环境中,秦清运依旧坚持着他的红色理念,不随波逐流,毅然于2015年7月开始,邀请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的专家、教授、学者们为杂志执笔,开辟一个重头栏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论述党执政的根基与必然性,批判各种无根据的抨击,犹如一把把利剑刺向反对言论,以此栏目为特别报道每一期都在杂志的最前面刊出,大标题更是醒目的放大于每一期的封面之上,可谓重之又重。截至目前,在秦清运的坚持下,该栏目已累计刊出系列报道22篇,篇篇精彩,更是成为了杂志的特色,让杂志在纷繁的媒体中独树一帜。

除了特别报道上的煞费苦心,秦清运还特别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杂志的权威性站台,中国社科院、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授、研究员,著名的评论家,专栏作家都被他收归麾下。而在国际化的尝试上,《瞭望中国》与《阳光》都有所突破,《阳光》曾开辟外文专版,每期用两个版的版面尝试全英文报道。在以后的发展规划中,秦清运设想要增设德文版、俄文版、法文版的杂志,让《瞭望中国》与《阳光》率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人。

紧跟政府脚步,创新全媒体阵营

当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了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传统媒体已经到了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头。而中国媒体格局也正在从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时代走向“众声喧哗”的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瞭望中国》如何在转型中实现全方位创新?秦清运给出了他的答案——紧跟政府“互联网+”的步伐,自我革新、自我突破,创新全媒体阵营。

近年来,秦清运带领《瞭望中国》与《阳光》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手抓,实现“两加强”。为此,还专门制定方案,明确要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瞭望中国》与《阳光》成为传播形态多样、传播体系现代、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新型主流媒体。朝着这个目标,《瞭望中国》与《阳光》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拓展渠道,初步形成了适应融合发展的全媒体布局。《瞭望中国》与《阳光》先后推出《瞭望中国》网站、《阳光》网站、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形成以网站为龙头的“两网两微”移动传播新布局。截至目前,《瞭望中国》与《阳光》网站访问量与日俱增,打开了香港媒体在大陆的新视窗。

第二,坚持正确导向,以内容创新为根本,初步搭建起适应融合发展的香港、内地的全媒体桥梁。在秦清运看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是严峻的。但是,越是复杂,越是多变,就越要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而且,他说“与新媒体记者相比,传统媒体记者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高度方面是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他要求旗下媒体坚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保持《瞭望中国》和《阳光》的政治底色,无论是杂志还是网站,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不管哪一种传播形态,都注意在政治上、导向上坚持一个标准、一个要求、一条底线,即“爱国爱港”,把香港和祖国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的内容创新,让秦清运煞费苦心。从全国的两会到地方的两会,从中南海到老百姓的生活,《瞭望中国》和《阳光》都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施行“一个中心,多个编辑部并行”的工作机制,将全国各地的新闻事件整合,逐步推进内容生产流程的融合,打通网站、微博、微信公号,与杂志社各个所属媒体记者、特邀媒体人建立无缝对接的供稿渠道,在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上都有明显提升。 

按市场规律办事,持续增强传媒竞争力与后劲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式微早已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话题。比如最近上海发布的《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基本不阅读报纸的人群比例由去年的23.8%上升至25.88%。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1至5月传统媒体广告下降5.8%,其中报纸广告降幅为32%。从互联网开始“侵袭”新闻这一阵线之初,秦清运和众多的媒体人一样,有过担心,有过彷徨,但却从未有过退缩。在坚持听党的话,跟政府走的前提下,秦清运和他的媒体还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作为办刊原则,努力实现着四大价值:新闻传播价值、宣传阅读价值、数据保存价值、投资向导价值。

秦清运说,做了这么多年的媒体,当前,传统媒体确实遭遇空前危机,但“报纸将死,电视苟活”的观点却不足为信。他说,纵观媒体发展史,唯有按市场规律办事才能救传统媒体,而互联网思维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

他分析说,“传统媒体走低,是因为近年来移动互联兴起,人们越来越方便的获取信息、观看娱乐节目和影视剧”的观点不能说不对,但却目光短浅。互联网不是新生事物。1989年,中国开始建设互联网,迄今为止,互联网已经在国人身边25年了。在此期间,我们的传统媒体数度辉煌。即便是10年前,中国互联网已经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依然强劲。当初博客兴起的时候,微博还不存在;后来微博兴起了,当时微信还不存在,现在微信起来了……谁能保证没有后来者?所以,他认为互联网不可怕,无非就是一种新的市场规律,只要主动的去适应、去调节,就能跟上市场的节奏,加之坚持内容为王的本质,必能持续增强媒体的竞争力和后劲,继续辉煌。

目前,秦清运已然是全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最佳代表——新锐,坚韧,执着而又奋发。他几乎提前成就了人生的一切美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媒体事业,并且将这份事业做到了极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