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新年首访,习近平为何选择中东

liaowangzhisheng 2016-01-29 17:03:05 总第303期 放大 缩小

杨宝荣/文(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

2016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一方面,2015年以来,中东地区因为反恐问题导致的地区冲突持续升级,大国纷纷卷入,中东地区再次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火药桶”。另一方面,以石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预示着世界经济正进入又一轮深度调整期。2016年1月,国际油价12年以来首次跌破30美元大关。而作为世界重要的产油区,由于战乱及石油不减产,中东引发的世界发展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中东乱局的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世界能否尽快走出危机,中国无法置身度外。

对于此次访问,国际热议不断:“谋求在中东的存在”、“取代美国在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在中东扮演更强大的角色”、“保障石油供应”、“输出过剩产能”、“中东国家向东看”、“霸权归来”、“中国输出发展理念”等等不一而足。凸显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同时,也体现出不同行为体对中国中东外交政策的复杂心态。

对话消除分歧:

诠释中国新的发展观

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选择沙特、埃及、伊朗三个中东国家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不仅代表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对国际安全及发展问题的关注,也是中国诠释新的安全观、发展观的重要表现。

深化传统友谊,求同存异开展平等外交。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有着长期的友好交流历史。求同存异,加强交往、深化合作是维护兄弟友谊的重要方式,并一贯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回顾过去,正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为不同发展道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开展合作奠定了基础,也由此促使埃及在1956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开启了中阿合作的新篇章。中埃建交以来,两国人民和政府在双边和国际舞台上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对二战后世界秩序的构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阿友好国际合作历史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珍贵记忆。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将深化开展中阿合作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当前中东动荡风云密布,安全风险较高的情景下,习主席高调访问中东三国,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开展同广大阿拉伯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正如“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所指,中国视阿拉伯为中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伙伴,强调将在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积极促进阿拉伯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

正视历史教训,摒弃成见促进安全合作。习主席出访硝烟弥漫的中东,和平及安全无疑是重要议题。在中国的发展观中,没有稳定就不会有发展。对此,深陷动荡的中东国家人民更有着切身的体会。且不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中东国家陷入如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伊斯兰国肆虐……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仅2011年北非动荡,相关国家的发展就倒退了数十年。5年多来,北非动荡国家的人民充分认识到了和平促进政治对话,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那张令人心碎的伏尸海滩的叙利亚男童照片深深地震撼了国际社会。在战乱面前,普通民众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动荡和冲突,只能给民众带来灾难,这是血的教训。2016年以来,沙特同伊朗关系急剧恶化。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纵使有着信仰派别的差异,但冲突的升级只会是亲者痛利者快的事情。中国向来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发展问题不能依靠宗教解决。在当前伊斯兰国危害多国安全并得到联合国授权反恐的背景下,习主席通过访问,积极促进各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是负责任大国积极参与全球安全事务的重要体现。

消除零和博弈风险,推动各方共同发展。中国和中东地区都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尊重各国文化是繁荣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沙特、埃及、伊朗是中东地区具有宗教派别和世俗政权影响力的三个重要代表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权力。中国也一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但是,谋求发展,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获取利益,不应该建立在对他族血腥的基础上。因为这种丛林法则已经不适应世界的发展趋势。中东地区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冲突由来已久。也许一笑泯恩仇似乎太戏剧化,但战争也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仅以沙特为例,由于油价下跌,财富已难以承受战争之重!据沙特央行数据,截至2015年10月底,沙特外汇净资产约640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8%,为2012年以来最低值。而目前油价已经回到2时代!由此,凝聚各方共识,消除零和博弈风险,是摆在中东各国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习主席强调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内容。

搭乘中国增长快车,“一带一路”合作共建命运共同体。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无疑仍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落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深入发展之年。中东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地区,其稳定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的稳定与发展。同样,埃及在经历动荡后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如第二苏伊士运河的建设、打造连接欧亚大陆的新贸易中心和制造业中心的蓝图、再建新都的规划,都需要国际社会积极支持。长期遭受制裁的伊朗在国际制裁解除后,国内百废待兴。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多,世界对中国期望值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出访动荡的中东地区,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大国担当。促进和平,推动各国在能源、基建、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构建更加密切的区域市场,促进资源、资金、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合理分配,将有助于促进各国的稳定和发展。

角色热议:

“向心”还是“平等”?

访问全球焦点地区,并不是中国高层外交的飞来之笔。其实体现了中国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立场,同时也体现了本届政府上台以来,中国在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基础上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立场。中东国家对深化对华友好关系的共识并非是“媚强”,而是对中国一贯主张的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原则的认同。

忠实的倾听者远胜自大的说教者。长期以来,国际霸权、发展不平衡是造成很多国家出现动荡的主要原因。了解当事国的关注,站在主权国人民长远利益角度考虑发展面临的问题,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南非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时,就明确表示,希望在发展同各方关系中首先要扮演一个倾听者,“听听非洲国家对发展中非关系的想法”,同时也“呼吁国际社会倾听非洲的声音,尊重非洲意愿,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样,在中东中国也一直扮演着忠实倾听者和建设者角色。之所以在长期的阿以冲突中保持同各方的友好合作,倾听和建设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只有倾听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尊重。无论是塞西政府上台后对华访问提出的希望加强多领域合作促进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声音,还是在多年的伊核问题谈判中伊方立场,“中国声音”完全立足于“和平稳定”、“对话合作”,充分照顾了当事国的发展关注。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中东,表明中国对当前动荡中东的稳定和发展正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互利共赢的践行者强于狭隘的谋私利者。诚然,中国经历多年的工业化发展,有着明显的产能过剩及转出需求。但是,这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正如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欧美战后重建的完成,国际资本流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样,当前中国的产业升级意味着将带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增长和繁荣。中国深切理解中东各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的迫切需求。对接中国的发展,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是习近平访问中东带给各国人民的发展选项。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报》发表题为《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文章所指,中国希望中东国家能够成为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平等开放的合作者才是共同秩序的构建者。如果说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是一种外交选择,那么这种选择源自于自愿。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命运共同体无不是中华民族复兴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如果说中国的发展经验受到关注,并非中国在崛起中输出经验和价值观。广大发展中关注中国发展经验,更多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对通过增长解决发展的迫切愿望,以及对中国成就的范式认同。这是各国在发展道路上对世界发展经验的判断和完全独立自主选择。尽管中国30多年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较多的问题,但无论同领先工业化进程数百年仍问题层出不穷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民不聊生、兵荒马乱残酷现实相比,中国在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史无前例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需要各国平等参与,在互利共赢中实现国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崛起中的重要外交理念正在得到中国政府强有力的践行。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