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产业的供给侧革命

liaowangzhisheng 2016-01-04 11:19:23 总第299期 放大 缩小

来源:美国 彭博社

翻译:杨丽娅

2015年10月,中国高层领导人在北京西边齐聚,签署了新的“五年经济计划”,一项重大的政策转向得以讨论落实。

政策制定者们重新审视了经济政策,试图在降息和财政宽松都效果平平的情况下,提振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还提出到2020年之前,年经济增速最低为6.5%的目标,这才能使中国届时成为一个“中等繁荣的国家”。

据知情人士表示,在会议上,讨论了如何逐步进行供给侧改革,比如解决产能过剩和国企人员冗余、减税等问题。改革的理论思路倾向于提高生产力和降低税收,既可重振经济部门,又能给私营企业更多的空间。如果政策实施,将意味着之前强调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政策不足以达成政府制定的目标。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Stephen Roach说,“生产力提高和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唯一的选择,来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遇到的问题。”为避免这样的命运,中国共产党2015年3月开始出台新政策。因为自从那时起,中国月度经济数据一直不是很好,股灾和连续六次利率下调的微弱效果,促使政府政策大幅转向。

十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多项政策振奋人心:中国的“一胎政策”变为“二胎政策”,公司注册更加简便,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等等。在臃肿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部门,将进行整合和改革。比如中国五矿集团——全国最大的金属交易商,将兼并中国冶金集团——另一家国有工程和矿业集团。此举将使两个集团合并,总资产达到960亿美元。主导供应端改革事务的国务院财经办主任刘贺对此不予置评。

官方媒体也在为改革造势,频繁报道供应端改革。新华社一篇社论评论道,“工业仍然是经济的支柱”,光是服务业和消费行业不足以支撑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让传统工业部门变得更具竞争力而非降低其重要性。”

这些评论标志着政策制定者们着看到了,消费和服务行业的力量不足以达到他们的目标,11月的经济数据似乎又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法兴银行经济学家Wei Yao说,“供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政策制定中的一个流行语。”

在某种程度上,供给侧改革意味着1990年代末期政府主导的国企和银行改革,可能又要重新上演。当时,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通过主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来推行激进的改革方案。当时关闭了6万家无效的国有企业,约4000万工人下岗。他也重组了银行部门。朱镕基的政治遗产如今犹在。据知情人士说,当领导人们8月例行到北戴河开会的时候,还是会征求朱镕基的意见。当时,朱镕基的“休克疗法”令经济保持了是一个世纪的超高速增长。

上一次中国经济需要提振的时候,中国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主要是大规模基建项目,令中国度过了经济危机。不过自那之后,留下了28万亿的债务高悬,目前政府正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确定,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并非第一次提出。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一份产能过剩的部门名单。北京大学教授姚洋(音译)说,“中国目前经济增速下降得很快,因此放弃刺激需求不可能。供应端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减小。中国现在需要消费更多,应当合理利用产能而非简单地关掉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