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用创新的活水浇灌美丽中国

tebiebaodao 2015-11-19 11:07:24 总第294期 放大 缩小

王海滨/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规划的十大目标之一,生态文明的进步同样需要创新驱动。近年来,内地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突出强调了“美丽中国”和“五位一体”。实际上,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已数次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较早的文件同样凸显了内地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相互促进,只有经济好不行,只有环境好也不行。

那么,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鱼与熊掌得兼”呢?根本出路是允许、鼓励和推动创新。

多层次、全方位借鉴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几乎每个内地人都艳羡西方国家不仅经济发达,自然环境也好。见贤思齐,向西方学习,发展生态文明,是内地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可是,怎么学呢?学有三种: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首先,应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并进而进行创新性的实践。其次,应借鉴西方国家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合理财税等政策。再次,应引进、运用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和环保技术。

近邻日本就是很好的学习榜样。以人为本是日本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在其指引下,它对落后生产力进行了无情的、富有创造性的抢逼围,逼迫其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这是日本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的关键。

比如,日本汽车的油耗全球最低,而油耗低对经济、对环境都有利。日本车之所以最省油,与日本政府原创性的“动态标杆”制度相关。每年年初,政府把前一年节能标准最高的汽车设为标杆,强迫其他汽车公司追赶。各公司为了达到政府的严苛要求,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不得不总是紧绷神经,并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满足能效标准。你争我夺的结果是,没有哪款车型能长期稳坐“标杆车型”宝座,更重要的是,所有车型的燃油效率都大幅提高。

以开放促改革,实现生态文明进步

内地政府要推进生态文明,不逼,则无法取得丰硕的成果。而要逼,应该逼谁?以及如何逼呢?概括地说,应该主要逼企业和各地方政府,而用力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以外逼内,也就是以开放促改革;另一个是以上逼下,即高屋建瓴,战略引导。

以外逼内应是内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过去30多年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是前些年内地社会进步的最大要诀。今后生态文明建设要成功,也必须推进以外逼内。改革开放之前,内地社会严重封闭、落后。国门打开后,内地政府欢迎外企的大规模进入,结果许多“鲶鱼”游了进来,搅活了内地经济。

除了“请进来”,内地政府还从强烈的危机感出发,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其中,漫长的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合法席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复关入世”)的过程,击碎了内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旧格局,并夯实了内地经济增长的基础。在15年的“复关入世”马拉松中,内地政府虽然对外不停地抱怨和抗议西方开出的条件太苛刻,但对内却致力于化压力为动力,积极拆除贸易壁垒,减少贸易保护,改革笨重、臃肿的国企,逼迫各地方、各行业“跳一跳”,努力达到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设定的条件。在“复关入世”的那些年,内地社会实现了全民健身,经济活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然而,2001年内地正式入世后,经济和社会开倒车的走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其中,在“复关入世”马拉松中成功瘦身的国有企业仗着是“共和国的长子”,凭借政府关系的天然优势,向政府要补贴,要资金,要政策,虽然在“外战”中基本外行,但在与国内民企的“战争”中却是越战越勇。一方面,国进民退的态势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重新过上舒适生活的大多数国企又恢复了臃肿、笨拙的老样子。

这样的倒退令人沮丧。好在我们眼前再次出现转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协定在10月初取得重大突破,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在内的12个环太平洋国家在经过多年谈判后,终于签订协议,并成为TPP的创始成员国。尽管内地许多人认为TPP居心叵测,目的在于对华遏制,所以呼吁设法抵制,但笔者认为:首先,在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后,内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主要的政治和军事大国,应该有“无人能奈我何”的自信;其次,TPP在环境保护、国企市场化等方面设置了比世贸组织更高的门槛,内地应该积极与TPP对接,并与其各创始成员国谈判,再次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包括促进环保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战略引导,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地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由各地去做。不过,由于短期政绩压力,以及视野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常常有采取权宜之计的强烈冲动。如内地扬州“最大份炒饭”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事件所揭示的,地方为了完成短期目标,造噱头,有时会做出对经济不利,还浪费资源,因而损害生态文明的事情。这时候,上级政府就应该保持高瞻远瞩,同时逼迫和引导下级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炼油行业为例,目前内地炼油业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内地生态文明的前景。一些“油城”的政府在到底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问题上正左右为难。一方面,石油是大宗商品,炼油通常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的GDP、就业、财税等贡献通常很大,因此,从经济考虑出发,不少地方有引资建设、保有甚至扩大当地炼油项目的强烈冲动,为了有炼厂,地方政府有时不惜闯政策红灯。另一方面,一些炼厂生产装置落后,污染严重,按照中央规定需要关停。目前内地经济增长减速,同时空气污染、水污染加剧,地方政府承受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山大。在此背景下,他们有上策和下策可以选。上策是,投资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设备的升级改造,这既拉动了投资,也有利于改善环境;下策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时,为保增长不惜牺牲一切,包括牺牲环境。那么,地方政府会何去何从呢?

让人遗憾的是,多数地方政府多青睐下策,原因很简单:清洁项目投资的回报期太长,而每届政府的任期太短。作为一个缩影,内地炼油行业近两年发生的一些消极变化,充分反映了生态文明进步的艰难。在内地,有一些老炼厂、小炼厂生产设备和工艺老旧、落后,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因此,他们在过去长期受到压制,其原料获取、产品销售都受到严格限制,基本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然而,近两年,情况发生了重要转变,落后炼厂实现了咸鱼翻身。由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那些落后炼厂所在的县、市政府,甚至省政府都更加稀罕他们。不仅如此,由于近两年的进出口数据越来越差,为了增加进口,国家相关部委还让越来越多的落后炼厂获得原油进口配额,让他们的那些落后设备有了足够的原料。然而,有了好的食材,没有好的厨娘,也做不出好的饭菜。政府在落后炼厂还没有达到硬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时候,就出于政绩、征税等权宜考虑,纷纷给他们开绿灯,不仅坏了规矩,让自己的威信受损,还让炼厂所在地的污染加剧,同时让国内成品油市场里的不合格油品大量增加。

上级政府在处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本应充分发挥正能量,以更超然的态度,高屋建瓴,充分发挥战略引导的职能,促进各地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两年内地炼油业中怪象日增,从一个方面说明内地政府的善政水平尚需提高。

如今内地遇到成长的烦恼,亟需由规模驱动向创新驱动跳跃。若跳跃成功,就有望逐渐成为环境优美的中等发达国家;若失败,就可能会掉落中等收入陷阱。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它能否成功“跃入龙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已很清楚:内地必须检视过去的发展得失,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破坏,甩掉包袱,并瘦身,这些是为跳跃必须做好的准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