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主要成就回望

tebiebaodao 2015-11-19 11:05:44 许志平 周 琰 李国辉/文 总第294期 放大 缩小

10月23日傍晚,一则消息引发了国内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继今年8月25日之后两个月内央行第二次打出“双降”组合拳,也是今年以来第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第5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据统计,自从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工具11次,其中上调3次,下调8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16次,其中上调6次,下调10次。

这些数字,只是“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银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金融业抓住机遇,顺应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的新趋势,继续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全面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发展 积极

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十二五”期间,中国央行十分注重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积极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努力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一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重点。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和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的复杂情况,既保持定力又主动作为,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着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用调结构的方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二是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在继续关注货币供应量这一传统中间目标的同时,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监测指标,关注包括贷款、债券、票据等在内的社会整体融资状况,并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等价格型指标的监测分析和调控。价格稳定在目标体系中权重最高,同时关注金融稳定和金融改革,注意对发展、改革提供配合与支持,统筹协调好物价、国际收支以及就业、增长等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是丰富和补充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根据调控需要和市场环境变化,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新工具,与公开市场操作相搭配,有效应对多种因素引起的流动性波动,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适度。通过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

四是加强货币政策宣传与沟通,引导和稳定好市场预期。“十二五”期间,随着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和货币政策框架逐步向强化价格型调控转型,稳定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以及窗口指导等平台和方式,适时向市场传递央行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判断,及时披露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完善和使用情况,更加主动地呼应社会热点和市场关切。

“十二五”期间,货币当局十分注重健全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按照中央有关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发挥其逆周期调节和结构引导作用。继续体现资本约束信贷扩张原则,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要求,健全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确定相对较高的资本要求,增强金融体系抵御周期变化风险的能力。

2011年以来,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人民银行适时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  

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小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大步

回望“十二五”,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领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宣布“双降”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中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这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在整个金融改革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坚定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其实,这最后一步我们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这是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日发表的《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一文中所谈到的。

“十二五”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加强机制建设和推进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一是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从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外币存款利率,到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存款利率上限,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精细化、差异化定价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培育,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和国债收益率为主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基本形成,在对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进行自律管理、维护金融市场正当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有序推进。陆续推出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金融市场产品。据央行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8月末,同业存单共发行3.55万亿元,二级市场交易5.57万亿元;大额存单共发行1.01万亿元。

四是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逐步完善。通过不断强化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建立起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引导市场利率并重的利率调控体系,对市场利率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 汇率市场化改革顺序渐进

“十二五”期间,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中国还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是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2012年4月16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2014年3月17日进一步扩大至2%。

二是放开银行柜台挂牌汇价管理。2014年7月1日取消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买卖价差管理,由银行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定价。

三是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记者从央行了解到,截至2015年8月,已实现人民币对欧元、日元、英镑、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林吉特以及卢布八种货币在双方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降低企业汇兑成本。

四是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中央银行基本退出常态外汇干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来源:《金融时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