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成空谈

tebiebaodao 2015-10-16 16:11:26 总第292期 放大 缩小

王海滨/文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中心特约研究员)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此文件的突出特征是,既高屋建瓴,又密切联系实际;既着眼未来,又直面中国现阶段的迫切需求。

推进生态文明的紧迫性

中国经济增速近两年来连续下行,这时为什么还要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呢?

中国经济初入新常态,GDP增速预计将逐渐从高转入中高。在过去许多年里,人们已经适应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新常态对中国来说是一片未知水域。新常态时期的中国,会发生变化的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速,社会各阶层关系、利益格局、人口就业状况等许多方面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另外,中国进入新常态和中等收入陷阱期的时间相差不远。一些国家早已成功地度过中等收入陷阱期,进入社会稳定进步和经济恢复活力的新阶段。然而,另一些国家却倒在中等收入陷阱区,而且越陷越深。后一类国家之所以受挫,还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增速减慢,自然和社会生态变差。失业率升高等社会困局也是他们遇挫的重要诱因。后一类国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殷鉴。

新常态期和中等收入陷阱期的重合,使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能否成功克服挑战,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能否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以及能否实现长治久安。总之,未来几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期,进行制度创新和深刻变革的要求非常紧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就是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改革之一。

生态文明能否上台阶,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谈及生态文明建设时多次提到,必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其中,后两项是习总书记对中国社会进步提出的要求。

社会进步需要靠每个人的进步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然而,最近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廉价的人力资源已不复存在。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今后中国应该如何打好“人”这张牌呢?基本原则应是,不断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同时政府、企业等继续推进管理创新,放松对人力资源的束缚。只有在深入挖掘人力资源这方面做得比其他国家更好,中国才有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才能够长期保有“魔力四边形”:维护好国家主权,确保政治稳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以及不断提升中国的全球影响力。

改善环境质量,须有强烈的

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近些年来,国内有一种错误认识很流行:我们还处在工业化阶段,不用着急改善环境。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污染也曾经很严重,既然如此,我们只需坐等后工业化时期的到来,到时候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定会回来,就如同现在的欧洲、北美等一样。

可是,这样的认识有很大问题。

首先,后工业化时期不一定很快会来,而弱经济与坏环境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越好,企业越能忍受高成本。经济越差,企业违规、违法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中国经济暂时走弱,结果国内部分行业里,劣币驱逐良币并加剧环境污染的势头正在上升。比如,前几年国内石油和煤炭价格坚挺,而气价相对便宜,结果天然气消费蓬勃向上。其中,广东、福建等省的陶瓷等企业纷纷弃用肮脏能源,而改用天然气做燃料。然而,由于近期国际、国内石油和煤炭供应严重过剩,油价和煤价大幅下跌。相反因定价机制的原因,国内气价相对坚挺。结果在陶瓷等行业出现了较严重的逆向替代现象,因为图便宜,工厂纷纷弃用清洁的天然气,而改而使用污染较重的水煤浆、石油焦等做燃料。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发电行业。为了减轻空气污染,国内一些城市曾积极推进煤改气,包括用燃气电厂替代燃煤电厂。由于燃气发电成本价比上网电价更高,所以发的电越多,电厂亏损就得越多。电厂只能向政府要补贴。可是由于近两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状况日蹙,越来越难为燃气发电提供足够补贴。由于燃煤发电成本低很多,为了扭亏,一些电厂便从燃气退回到燃煤,这也是一种逆向替代。

环境恶化反过来又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国内一些富人出于对环境恶化的忧惧,携资金外流的动力增强,结果是国内投资增长受到影响。2014年是中国资本净输出元年,这固然反映了中国已“不差钱”,但环境恶化迫使部分高净值人群远走国外,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可见,未来中国经济和环境之间有形成恶性循环的危险。经济越差,生态环境就越差;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减少社会财富,削弱社会活力。由于这样的形势日益逼人,国内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发力,截断这种循环。

其次,这种说法无视过去和现在的国际现实。世界上有一些国家,不仅贫穷,而且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他们像穷人一样,虽然胼手胝足,却只能勉强糊口,并困于国际社会的底层。而且,他们在挣扎的过程中,其自然环境严重恶化,许多地方已不适宜人类居住,动辄出现大批环境难民,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最终爆发内战,或卷入对外战争。然而,这些国家中的一部分并非天生如此,相反,他们曾经自然资源丰富,其国民丰衣足食。可是,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期,他们大多缺乏弃老路、走新路的意识和意志,而是得过且过,结果错过转型良机,并且一步慢、步步慢,渐渐滑入国际体系的边缘地带,成为激烈国际竞争的失败者和牺牲品。

中国较多地区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已经进入危险区。在这样的时候,政府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方面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关系到的绝不仅仅是空气、水等质量,而是攸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不让生态文明建设成空谈

尽管习总书记已多次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的重大意义,但是部分政府官员囿于多年来的思维定式,理解难以到位,行动不一定有力。针对潜在的阻力,《总体方案》强调了法制保障,以免生态文明成空谈。

“魔鬼藏在细节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而在做具体工作时,晓之以理、利益诱导和责之以法都不可缺少。

《总体方案》里,既有晓之以理、利益引导的内容。尤其是其中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这显然是在谆谆教导各级干部,建设生态文明是有利可图的。

可是,这样的教导能够起的作用估计有限。这样的教导类似教育小孩:家长苦口婆心地为孩子描绘,如果努力学习,20年后会有多么美好的生活,孩子却心不在焉地听着,心里在琢磨着两三分钟后该怎么淘气。国内部分官员已经习惯了以投资刺激经济发展的套路,以及“以GDP论英雄”的竞争规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远景兴趣不高。

正是充分意识到了不能过分依赖晓之以理、以利的一手,《总体方案》重点强调了惩戒的一手,提到必须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其中,强调了补偿、执法严明和责任追究。

目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执法不严。适应国情的生态法规本就不够多,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已有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又往往偏弱。在各种制约因素中,现阶段最大的约束主要来自地方政府缺乏执行热情。由于财税等多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只要污染企业愿意上缴各类地税,以及满足对当地的义务,政府就可能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精明”的企业则设法获取当地政府的荫庇。政企“合作”的结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规普遍遭到忽视。《总体方案》看准了迄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执法不严的这一短板,着重强调了“执法严明”、“责任追究”等原则,这显然为中国今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