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蒙古: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幸福家园

zhuantibaodao 2015-10-10 16:31:45 陈 磊 吴 献 张丽娜/文 总第291期 放大 缩小

9月的内蒙古大地,秋色绚烂、风景如画。走进乡村牧野,随处可见规划整齐的村落,装饰一新的砖房,宽敞整洁的庭院,精致实用的文化广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田畴里、房舍前,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心里话,映衬着一幅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这一幅幅温馨怡人的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给内蒙古农村牧区带来的巨变。

内蒙古最大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越来越多的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内蒙古地广人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仍然艰巨。

截至2013年底,这里还有8868个嘎查村(行政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个嘎查村没有标准化的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有180多万农牧民(包括10万师生)饮水不安全,有157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52万户农牧民住在危房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立足于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启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即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事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此促进并实现农村牧区面貌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年大庆之前有根本改观。

处处展新颜 百姓乐开怀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盟市的上百个村庄嘎查,看到老乡住上了新砖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安全水,领上了养老金,他们看病有村里的卫生室,学习有文化室,跳舞有广场……

武德新老人是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桑宝拉格苏木的牧民,住了30余年的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早已破旧不堪。2014年,旗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在危旧房改造工程中为他家新建了房屋,共花费6万元,他自己只掏了1万元,其余的都是项目补助。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如呼和浩特,将全市965个行政村划分为城市融入型、城镇带动型和生态转移型,分步分类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鄂尔多斯、包头市结合农村牧区发展规划,对距离城镇、工业园区较近的嘎查村,整体纳入小城镇规划,推动村庄向小城镇聚集。对人口居住分散、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积极引导农牧民向城镇、中心村转移。

牧区牧民居住分散,按照在农区实施的覆盖办法就不大容易行得通。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张院忠说,当地按照单户散居生态家庭牧场、浩特聚居联户经营、原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移民新村特色产业、城镇聚居多种经营等5种模式分类推进。

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乌兰察布市,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如兴和县鄂尔栋镇的十一号村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料和传统工匠技艺,村民就地取材,既节约了资金,又保持了村落原有的特色风貌。

作风的检验场 干群的连心桥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内蒙古三年将投入资金超过750多亿元,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同时,这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如何科学规划实施,并能顺应群众要求、解决百姓期盼,领导干部的先锋、担当作用必须充分发挥。

为了狠抓落实,内蒙古党委、政府组织“十个全覆盖”观摩检查活动,党政四大班子、各盟市厅局主要领导深入嘎查村,一个个看,一户户问,督导检查、学习借鉴相结合,一些明显懒政、不作为的地方主要领导被及时提醒、批评,甚至免职。自治区还组织万名干部下乡驻村推动、督查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这些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健康开展。

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明确每个旗委常委指导一个镇、联系一个村,每个镇和旗直各单位领导指导一个村、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每个村干部指导一个村民小组、联系一个农户。

郝雪松是自治区民政厅的下派驻村干部,他和工作组成员深入巴林左旗村户人家,仔细问询群众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议,发现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措施。郝雪松说,作为督查此项民生工程的驻村干部,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便是走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想法。

一本本“民情日记”,一篇篇“蹲点心得”,一场场意见征求会,一次次工作协调会,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鹏新说,在这场直接关系全区一千多万农村牧区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上,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干部进村入户,实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深入基层完成全覆盖任务,密切了党群关系,拉近了干群距离,树立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