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外媒如何评价习近平访美

liaowangzhisheng 2015-10-10 16:11:09 王钟的/文 总第291期 放大 缩小

习近平对美国的第七次访问,也是他担任国家主席以来首次对美国事访问,已在当地时间9月28日结束。不光在这次国事访问前,习近平罕见地接受了《华尔街日报》的书面采访,而且在访问过程中,除了《纽约时报》的五个整版广告,国外媒体也对习近平的此次行程予以了集中报道。

外媒如何看此次习近平访问,能够在中国视角以外,理解外部世界如何看中国的发展,而且,从真实的中国和外国人认识的中国之间,我们能够发现差异,从而弥补认知上的裂痕。

美媒看中国的强大

“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因而合作是相当必要的;其次,这也是一次巨大的商业机遇,双方同时意识到了其中隐含的创造就业的机会。”——《华盛顿邮报》引述美国官员的上述讲话,实际上也是美国舆论对习近平此番访美的框架性设定,在大多数外媒报道中,“温室气体”是习近平访美的关键词之一。相比之下,在很多中国媒体和中国读者的眼中,“温室气体”尚未上升到主要议程的程度。

《新闻周刊》以“超级力量的碰撞”来形容习近平此次访美。文章提到,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只接受来自盟国的国事访问,而中国显然不是美国的盟国,不过奥巴马上台后就希望中国成为新的伙伴——来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许多问题。然而,《新闻周刊》在对比了习近平与胡锦涛执政风格的异同时,发现一个变化:“和平崛起”一词说得越来越少了,“中国梦”则被解释为不光是国内繁荣,还是国外力量的强大。

在习近平访美议程中,经济是不容忽视的主题。不少外媒也观察到了这个细节:在前往华盛顿与奥巴马开展会晤之前,习近平“把经济放在政治之前”,在西雅图会见了美国大型公司的CEO们。《商业界》网站的文章认为,尽管这些企业是美国企业,但是他们的品牌都在中国大放光彩,他以苹果公司为例,2009年苹果的全部利润中只有2%来自中国,而现在超过1/4的利润在中国产生。

《经济学人》同样注意到习近平在行程中首先到达西雅图的细节。其网站在9月19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贸易曾经只是双方国家互通的一座桥梁,但如今已成为地缘政治对抗中的一部分。面对美国对中国政府支持网络盗窃行为的指责,习近平选择西雅图作为第一站,并与众多科技高管们会见,意在表示:中国的巨大市场仍是美国所需求的,中国所带给美国的更多是福利,而不是伤害。

日本《朝日新闻》无奈地将习近平与安倍晋三进行了一番对比,认为习近平在美国会见30家中美企业首席执行官的举动,“展现强大号召力”。报道认为,足以左右中美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全明星阵容”能够汇集于此十分罕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今年4月在访问硅谷时,只会见了数名大型企业负责人。

彭丽媛的行程也受到关注。《西雅图时报》发表了篇名为《中国国家主席的夫人会做些什么?西雅图的商店已经准备好了》的文章,关注中国主席夫人和美国总统夫人的差异,“你不会看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随着《Uptown Funk》(流行英美多国的神曲)跳舞,练习35磅的哑铃压力机,或者从花园里拔了萝卜回来”。那不是中国人的方式,“中国人很欣赏她的风格、个性和实力,虽然她(在公开场合)说的并不多。”

第三国隔岸观火看“习大大”

英国卫报在一篇评论文章的开头使用《习大大,街头巷尾都在夸》的歌曲,引出了习近平的此番访问。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习近平执政三年之后,许多观察者仍然在努力理解习近平的风格——有人说他是自毛泽东以来中国最有权力的领导人,也有人说他不过是一艘快速沉没的船只的船长。在文中,作者列举了“习大大”的几种英文翻译方法:Xi Dada、Big Daddy Xi、Uncle Xi、PaPa Xi……

《金融时报》在报道中指出,相比之前的领导人,习大大更有民族主义情节,然而也更加致力于经济改革。随着习近平的权力基础不断稳固,华盛顿方面也会认为他可能将满足进一步开放市场的需求。《金融时报》观察到的另一点则是:尽管习近平从来没有表现为与众不同的政治改革家,他对NGO组织的压制,以及他对西方价值观的担忧,还是让奥巴马政府感到惊讶。

《金融时报》的文章还提到究竟谁在为习近平的外交政策提出建议。国务委员杨洁篪在理论上领导中国外交,但是他的具体影响仍然不太确定——很多外交政策由习近平亲自制定,而政治局委员王沪宁、国家安全委的蔡奇,也被确信为影响着外交政策。然而,《金融时报》在文章中指出,哪怕是中国国内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也说不清楚中国究竟如何制定对美政策。文章引用北京大学教授查道炯的话说:“许多声称能够读懂习近平的学者,实际上还很远。”

在习近平访美期间,另一位重量级的领导人也访问了美国,他就是梵蒂冈的天主教教皇方济各。意大利ANSA新闻社则报道,刚结束访美行程的罗马天主教皇方济各再次表达了访问中国的愿望。报道称,方济各在回程的飞机上表示,“我真的想访问中国。我热爱中国人民。”近年来,教会一直都在释放积极的信息,比如2014年12月时,方济各发言人称教皇将不会会见达赖。

海外华人媒体看中国

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华人媒体,当属对习近平此次访美形成最为关注的外媒了。因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天然了解,这些华人媒体在分析中国问题时更贴近中国话语,也更接近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香港《南华早报》提出中美关系获得五大挑战和成果,该报采用五个关键词的方式予以总结,分别是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经济、南海和人权。拿网络安全来说,在习近平访美前,美国把针对网络犯罪行为对中国的制裁先搁置一边。《南华早报》的采访中还注意到习近平此次访美的行程“出奇的长”,而过去的一些惯例也被打破,比如习近平并没有选择一所著名美国大学发表演讲。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列举习近平访美成果时,提及美国宣布停止杯葛亚投行。这是因为美方在习近平访美期间获得中方的承诺,即北京方面将增加其对世行和区域开发银行的贡献。在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的49项共识中,有近20项涉及金融和贸易合作。中美两国领导人重申达成一项高水平投资协定的谈判是“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济事项”,双方同意“强力推进谈判,加快工作节奏”。

发表在《联合早报》上的一篇个论首先谈起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头发——“在国际舞台上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就必须做出更多努力。我头上的白发就是见证”。不光光是奥巴马在与习近平联合举行的记者会上如是说。文章的作者还提及,透过央视播放的镜头仔细看,习近平访美期间也露出些许白发,与官方发布的照片稍有不同。作者对此次访问评价说:国家领导见面,事先肯定已写好剧本,自当不会空手而回,两国战略猜疑虽难消,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很不一样,但至少能维持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的局面。

在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华人媒体长期关注中国事务。《澳洲日报》社用“平易近人”、“热情温暖”来形容习近平出席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时发表的演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在座侨胞动情。”“习主席说起自己去体验当年海明威写作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时,主席亲民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

台湾《旺报》则刊发社论称,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还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更务实发力。可以肯定的是,自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以来,双方总能在发生矛盾与摩擦之际,及时警觉并调整。社论指出,当下,中美正视现实,更需要回归战略理性,及时调整沟通方式,更重视在官方、非官方及多边管道的积极磋商。后续北京和华盛顿还要及时回应对方关切,以及各自在务实互利道路上的稳定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