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经济愈艰 西方也难独善其身

liaowangzhisheng 2015-09-28 16:27:36 总第290期 放大 缩小

来源:英国《卫报》

翻译:杨丽娅

当谈及中国经济的时候,持悲观态度的西方经济观察者往往寡不敌众。但现在的新问题是,很多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往往过于悲观,经常可以看见“硬着陆”、“社会不稳定”、“危机即将来临”等字眼,有的甚至说中国的体系最终会崩溃。

自然,面对中国目前低迷的经济状况,看空者有其道理。在35年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现在滑落至7%左右。诚然这比之前的水平要低,可是仍然远超西方各国。

很多西方评论者的一个重要疏漏在于未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相比之下,中国人则很清楚他们现在的状况,以及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并且他们没有沾沾自喜,中国领导人也坦陈中国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新挑战。

首先,回顾一下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全球的角色是十分具有启发意义的。2007-2008年,当西方国家深陷经济危机不可自拔时,中国则担起了挽救经济的重责。虽然中国政府的出发点是避免自身受经济危机拖累,但他的确让西方经济免遭进一步下滑的厄运。

面对几近崩溃的西方市场——当时占中国出口商品一半左右,中国发起了5860亿美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提振国内需求,平抑因出口受损带来的损失。这个计划起效了。中国经济增速继续维持在10%左右,因而也对全球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提振作用。

而且,在接下来的时期,中国让人民币稳步升值,相较2005年时兑美元已经升值25%,兑其他货币的升值比例还要更多。因此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大幅削弱;同时经常账户盈大幅缩减,从2007年GDP的10.1%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1%。可以想象,如果人民币贬值25%的话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健康的影响与日俱增。自从2008年以来,美国GDP总共增长10%左右,而同期中国增加了66%。

另一方面,中国也渐渐意识到大规模刺激计划引起了很多副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投资过度,债务堆积,房地产市场库存过高,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日渐凸显。他们也非常清楚,经济刺激计划是为了给目前最紧急的经济挑战争取时间: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因此,中国政府面临两线作战:短期因刺激计划带来的严峻问题,以及长期不可避免的结构转型。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速度惊人地快。2014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2%,领先于制造和建筑业的42.6%,两者的差距还会渐渐拉开。尽管经济增速滑落到7%左右,就业水平仍然很好,因为服务业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的就业人群比制造业多。此外,由于适龄劳动人口每年大约下降300万人左右,也令就业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变得更具创造力。比如,以阿里巴巴为先锋的线上销售,中国的快递和网络金融服务都处于世界级的水平。另外,手机和电子设备企业也快速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比如小米在中国的销量现在已经超过苹果。此外,中国的能源革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尽管如此,中国短期的风险的确也不应忽视。债务、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可能导致大规模去杠杆化,并造成经济紧缩。中国领导层在面临多线作战的情况下,已经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试图通过强制手段扭转股市局面。

然而,在这件事上,这对于西方市场的影响远比看上去的要大得多。它传递了三个信息:第一,西方关注中国经济。第二,中国经济对世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有些方面超过美国。第三,这提醒了西方国家经济体潜在的脆弱性,各国远没有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目前西方国家继续依靠名义零利率及中国增长勉力维持。如果中国经济摇摇欲坠会怎样?这就是为何西方市场会突然陷入恐慌。可是对中国政府来说,这令人担忧,但不会恐慌。他们面临的问题相比起来尚在可控范围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