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一招

redianlengkan 2015-09-28 16:25:40 总第290期 放大 缩小

许文星/文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但不同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更加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仅需要各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更需要“顶层设计者”有效地规划整个改革的“全景图”。要实现这个新的现代化,不得不讨论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和领导核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另一方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安身立命”之道,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严治党是实现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场全面的治理革命,它不仅要求经济领域的改革更深入地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求政治等其他领域的改革跟上步伐,能够与经济改革“打配合”,而不是“拖后腿”。要实现这个现代化,不仅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兼顾地协调各领域改革步伐的设计者和推动者,也需要这个设计者和推动者自身能一丝不苟地执行改革。

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力量。在中国的国家权力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从中国的长远利益出发,跳出当前国情、世情的局限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布局谋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者和建构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向共产主义理想的迈进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没有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无法保证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而从严治党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人民利益的代表性的根本措施。国家治理的改革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必须有强大的领导力量才能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坚如磐石,才能保证改革不失毫厘地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从严治党是其关键。

从严治党是实现国家治理

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区别于传统的“统治”和“管理”,“治理”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权力来源的多样化、权力运行的双向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以及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以公平、透明、效率和协调为价值追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根本上是制度的现代化,要求权力运行的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和治理主体较高的专业性和协调力。政党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虽然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自我要求和做法,但在这个新的国家管理目标下,也必须进行制度化改革;党员作为参与治理的实际主体,也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首先,依法治党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形成完善的治理制度和体系,将从严治党的“治”落实到制度和法律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和改革的基本方式,并首次提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目标,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并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依靠党内纪律为主转向依靠党内法规为主,表明了从严治党的制度化、法治化趋势。党内法规不仅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重要保障。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的导言中指出,“以往国家的特征是什么呢?社会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最初通过简单的分工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关——为首的是国家政权——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法治化的过程,以法和制度来治理党,确定党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从而防止国家政权成为寻租的工具、社会的公仆蜕化为社会的主人。

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清廉有为的干部队伍。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场从制度到能力的改革,从严治党的“严”不仅体现在党的作风上,也体现在党员的个人能力上。一方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仅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手段,也是党保证在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时刻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途径。党员必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认为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才能体察民情民意,不忘人民的需求。因此,从严治党不仅是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现象,根本上是要打击脱离群众、“以官为上,以民为下”、追求奢侈的现象。一个为群众、而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并在国家的治理中处于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干部处理政务的能力上。党员能力的现代化指党员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专业、准确、先进,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行政事务处理的效率和绩效。要实现这点,一要靠组织选拔和培养,二要靠党员个人努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员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邓小平在1980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就提出了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因此,党员干部的选拔标准要科学化、公开化,选拔的整个过程要透明、公正,并接受广大公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同时,党员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但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因此,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党员工作作风的不断改进和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从严治党不仅要靠党来管党,也要靠党员个人的自觉学习。

最后,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有赖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

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党员,是进行国家治理的实际践行者,从严治党是保证每一个党员在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措施。根据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8779.3万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其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39.7万名。可见,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对实现国家治理的设计和执行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广大干部既廉洁又勤政,既干净又干事。中共党员分布在中国改革建设事业的各个领域,是各行各业中有能力、有责任、有理想、敢奉献的优秀公民,没有从严治党下一个个党员的认真工作,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只能是空谈。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革命性过程。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将是一场从传统向现代的革命,而从严治党则将为这场革命的胜利保驾护航。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