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阅兵:谁掌握了历史 谁就掌握了未来

tebiebaodao 2015-09-09 11:33:36 赵 谦/文 总第288期 放大 缩小

多年以后,人们会忘记这场阅兵的热闹。但史学家将会更深刻地记住这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方队和机群从广场掠过,但他们的航迹却深刻改变了中国、东亚和世界的格局。

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纪念历史为名的大阅兵。但历史从来都不只是历史——未来是由历史塑造的。如果人们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正是从一份《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出发的。“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未来。”

北京反法西斯阅兵:

加给日本的紧箍咒

2015年9月2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是当天北京最耀眼的客人之一。她迎着各国复杂的目光到来——在此之前,日本已经表达了对北京阅兵的不满,并试图阻挠另一位韩国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往北京。而韩国最重要的保护者和军事盟友,美国人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北京行动的担忧。

韩国总统的来访,与其说是中国外交的成功,不如说日本外交的巨大失败更为妥帖。外媒习惯于用频繁的经贸关系来理解韩国与中国的默契,但事实上,中日之间同样有着巨大的经贸合作。真正让日本领导人不安的是,朴槿惠前往北京,背后不仅是经贸利益,更是在反日议题上的巨大趋同——在战争结束七十年后,对日本的不满和愤怒仍然是韩国的主流民意,朴槿惠的行动,是帮助其在选民中的加分项,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勉力而为。

朴槿惠用“两国患难与共的历史”来回忆与中国的历史,新华社通稿说,“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韩关系发展现状”。而韩国媒体则更快披露了令双方愉悦的细节:“习朴会当天会谈原计划进行20分钟,但最终延长了14分钟。会谈结束后,两位领导人共进午餐。”

对于日本而言,这样的活动是尴尬的——当中方向日本发出参加纪念活动的邀请时,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场骑虎难下的“鸿门宴”。来参加一场庆祝自己战败的盛大纪念活动,何等难堪。

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是一个戴着战败国诅咒的跛脚大国。念念不忘大国梦的大和民族,由于二战和缺少深刻的道歉,在亚洲始终无法拥有与之经济影响力相配的道德力量。而近年来,随着GDP被中国大幅超过,丢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日本在亚洲最大的优势支柱也岌岌可危。日本数次试图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努力,也由于中俄的反对和美国人的暧昧而数次无功而返。

而最终拒绝了参加北京阅兵的日本,在自己与其他参与的49个国家间划下了一道鸿沟——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行动,无声地宣告了日本战后外交政策的失败、日本道义的失败。当俄罗斯、韩国和其他亚洲领导人站在北京的观礼台上,而日本孤悬海外地自我隔绝时,就已经宣告了日本的失败。

日本曾经以“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发起了臭名昭著的战争,而缺席北京的阅兵式,向世界展示了这个国家在亚洲舞台上的黯淡未来——中国凭借一次反法西斯阅兵,唤醒了东亚国家共同的历史回忆,成功展示了基于反战的“东亚命运共同体”,而日本人只要还继续缺席,无法与这个命运共同体达成和解,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亚洲领导者。

反法西斯阅兵,以历史为名,成为了中国加给日本的一道“紧箍咒”。

大阅兵:

中国“和平崛起”的试金石

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早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但崛起的中国是否将会重蹈大国崛起的覆辙:强权扩张,引发战争?

外界的担忧来自于中国的海上局势。这次盛况空前的阅兵,中国邀请了51个国家地区,只有两个国家明确拒绝——日本和菲律宾。在钓鱼岛有现实争议、在历史认识上有巨大落差的日本在意料之中,而菲律宾则显然仍在为南中国海的岛屿归属耿耿于怀。无独有偶,日本和菲律宾刚好都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前沿阵地。

而“重返亚洲”,被认为是美国针对中国崛起的应对性战略。而中国在反法西斯的政治正确下举行的阅兵,将检验中国“和平崛起”的成色:中国到底将拥有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各大国、二战战胜国在中国的请柬前不得不做出回答:他们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鲜明反映了他们对中国的信任和戒心。

此前俄罗斯的五九阅兵,西方国家已经给出了他们对俄罗斯的态度:抵制。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用阅兵来动员国家的历史——尽管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强调阅兵不是为了向别国示威,而是要纪念战争中的牺牲者和牢记战争教训。但俄罗斯发出的70封邀请,最终只去了26个国家。

中国比俄罗斯幸运。最终结果是,来自中国的51封邀请函,只有两个不出所料的拒绝者:日本和菲律宾。尽管白宫对北京仍然保留着巨大的戒心,在4月份,白宫官员Evan公开批评说,“一个大型阅兵仪式真的能够传递和平的信息吗?能够弥补历史的伤痕吗?能够有利于一个面向未来的关系吗?”但美国官方依然派出外交使节莅临阅兵式,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用这种略带观望的态度半推半就地给了中国人面子。

媒体再一次证实了这种“西方的暧昧”。几乎所有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北京的阅兵举动时,都承认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合法性,却难免将阅兵与中国和邻国的领土争端联系起来,并对俄罗斯与中国的靠近表示担忧。

这是当今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理念的真实反映。世界还没有真正做好准备,迎接一个强盛的红色中国,但他们也没有明确拒绝中国带来的改变,大国们试图维持微妙的平衡:看看中国这头大象,到底将在国际舞台上如何起舞。这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探索,更像国内改革启动时的局面:摸着石头过河。

相比起中国常规举行的国庆阅兵,反法西斯阅兵事实上给予了中国更主动的地位:比起更容易被解读为纯粹民族主义“秀肌肉”的国庆阅兵,反法西斯仍是一个强大的国际议题,而且延续至今的二战后体系,也使得“反法西斯”具有无可争议的政治正确:因为所有大国几乎都是二战后体系的受益者,但是中国的抗日战争一直以来,没有获得与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一样的历史地位:通过一场举世瞩目的大阅兵,中国正在赢回主动权。

第一次非国庆日阅兵:

中共新的政治资产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阅兵则是“祀”与“戎”结合的最高形式。因此,每次阅兵,都成为动员社会、凝聚共识的重要契机。

今年的九三阅兵,在中共建政以后,开创了“非国庆日阅兵”的第一次。自1959年以后,阅兵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稀客。整个改革开放37年间,一共只举行过3次大阅兵,而按照之前逢十周年阅兵的传统,中国下一次国庆阅兵需要等到2019年。

反腐高潮迭起、改革紧要关头的中国,又面临着经济艰难转型、GDP增速下滑的巨大挑战,当今的中国,急需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重新凝聚起十数亿国民的共识,而阅兵成为最佳选择。

阅兵,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民众爱国主义热情。在此之前,中共已经通过开展网络谣言专项打击行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举措,试图重新建立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高地。而爱国主义是意识形态战争的有力武器。

出于与对岸国民党的合作和统一台湾的现实考虑,解放战争能提供的意识形态助力被限制,在这次九三阅兵中,北京以最高的政治认可,给予了包括国民党抗战老兵国家荣誉——这一举动,更是对抗日战争历史解释权的争夺。而抗日战争的领导者,理所当然享有民族战争胜利提供的意识形态背书。

不止是大阅兵——与此同期大量上映的内地电影,包括《百团大战》、《甲午之恋》等,都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背后的国家意志:牢牢掌握对历史的解释权,就是牢牢掌握未来的主动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