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共产党奠定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石

tebiebaodao 2015-08-19 17:07:04 总第286期 放大 缩小

王均伟/文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鼓舞起全国人民的斗志,使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70年前,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胜负之数:

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但在战争之初,从华北到淞沪,中国军队接连失利的战讯犹如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中国上空。

此时,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西流湾8号一幢花园洋房的大地下室里,一群国民党高官政要、知名学者时常相聚讨论着中国抗战的前途。这些高官包括汪精卫的亲信周佛海、梅思平、罗君强等人,也包括蒋介石的亲信顾祝同、陈立夫、陈布雷等人,还有知名学者胡适、张君劢等人,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对战争前景持“战必大败”的悲观情绪。周佛海宣称:中国现如今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种能和日本比拟,战必败。他们认为,以落后中国与强盛日本为敌,“胜负之数不问自知”,“日本感觉着痒的时候,中国感觉着痛了;等到日本感觉着痛的时候,中国已会因痛而死了”。

抗战的结局、民族的前途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在当时困扰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从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军力对比看,日本占据绝对优势。1937年,不到1亿人口的日本工业总产值达60亿美元,而超过4亿人口的中国不足14亿美元。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战舰52422吨,而这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国的生产能力均为零。

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和军队的对抗,而更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集中了全民族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无畏气概,表现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并用这个信念鼓舞起全国人民的斗志。

1937年10月,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辗转来到中国西北的小城延安,他几次从傍晚到深夜与毛泽东长谈,当他问毛泽东估计战争将要持续多长时间时,毛泽东回答说:“在第一阶段失去战机之后,我们不会气馁。我们将决不允许悲观主义或失败主义的情绪在中国滋长。我们将承认持久战的事实,为了最后的胜利而坚持不懈地、无所畏惧地创造条件。”

对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人民的更深刻阐述,集中体现在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分析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揭示了侵略者必然失败的本质,提出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的总体战略设想,正确预测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得出了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这一鼓舞人心的科学结论。《论持久战》是中华民族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高度凝聚,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宝贵的精神基石。

 

雄韬伟略:紧紧依靠人民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不仅正确地预测了中国抗战必胜的前景,更深刻指明了通向胜利的正确道路。他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侮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原东北军团长吕正操率部毅然脱离与国民党军的隶属关系,留在冀中平原跟共产党一起战斗。冀中平原,地处北平、天津、保定三大城市周边,毫无山丘阻隔,无地利可用;日伪军重兵驻扎,力量强大;有津浦线、平汉线、北宁线三条铁路大动脉纵横联通,敌人兵力调动、后勤补充都比较容易。从单纯军事角度看,在这样的地方坚持抗战,是很困难的。但共产党人不这么看,当吕正操向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请示今后的任务时,聂荣臻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光靠山是不行的,首先要靠人民群众,只要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地站住脚。人民群众比山靠得住,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地形靠得住。”

正是紧紧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环境下,建立起一块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一次次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为了胜利,中国人民在空前惨烈的战争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

 

救国良方:

团结一心,共御外侮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1937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赶到陕西黄帝陵,共同祭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撰写的祭文就表达了共御外侮的决心: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1937年9月,日军以14万重兵进攻太原。为了挽救山西战局危机,保卫太原,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希望八路军配合晋军作战。尽管此时八路军兵力单薄、缺枪少弹,又是初到山西,人地两疏,但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当即命令第一一五师立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9月25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全国的民心士气。10月间,日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守卫忻口的卫立煌部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八路军各部从侧背出击,连续切断日军的交通线。八路军一二九师一部还出兵袭击阳明堡机场,烧毁日机24架,不仅给日军以极大打击,也使被包围的卫立煌部队得以从日军包围中撤退。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八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次次被打断,但中国人民从不屈服,而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重新整装出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回望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今天,世界并不太平,挑战环伺周边。我们要牢牢铭记历史教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永远坚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不断增强捍卫自身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先辈和英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持续奋斗。

(来源:  人民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