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tebiebaodao 2015-08-19 17:00:14 总第286期 放大 缩小

李 蓉/文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所以又称为抗战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抗战精神,仍然受到深深的震动和感动。

深厚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着的爱国情怀。在长达14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中,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出现了男女老少齐动员,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感人情景。伟大的抗战精神,首先表现为深厚的爱国情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但东北广大的爱国民众特别是东北军爱国官兵,自发地拿起武装,坚决地反抗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白山黑水,相继出现和兴起了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在黑龙江,时任东北军旅长、黑河镇守使兼警备司令、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领导中国驻军进行了著名的江桥抗战,还有苏炳文组织的对日抵抗;在吉林,有李杜、丁超、王德林、冯占海;在辽宁,有黄显声、唐聚五、邓铁梅等领导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东北抗日义勇军最盛时曾发展到30万人。在东北义勇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奋战在抗日前线。

1932年1月,蔡廷锴、蒋光鼐率领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抵抗入侵的日军。上海各界民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救护队,协助中国军队作战,同时护理伤员,捐献慰劳金和慰劳品。上海数十万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御侮。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也大力声援,为第十九路军捐款700余万元。1933年,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守军在何柱国率领下奋起反抗。随后的长城抗战,中国军队也在喜峰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口同敌人浴血奋战。同年还有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同日军的作战。1936年,有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领导的绥远抗战。

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关头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仅是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而且还大力进行其他抗日活动。如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东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的学生涌上北平街头,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武装保卫华北”等抗日口号,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时称一二九运动。天津、保定、太原、西安、济南、杭州、上海、武汉、宜昌、成都、重庆、广州、南宁等大中城市,先后爆发学生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全国各地民众纷纷行动起来。各地工人在全国总工会的号召下,纷纷举行罢工,抗议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和镇压抗日运动,支援学生斗争。广州、上海的工人召开大会,发表通电,要求对日宣战。1935年12月12日,沈钧儒、马相伯、邹韬奋、章乃器等280余人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并于随后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月28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以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陶行知、邹韬奋、沙千里、王造时、史良等为执行委员,沈钧儒为主席,组成执行委员会,统一领导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此前后,各地爱国人士和爱国团体也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发出通电,出版各种救亡刊物,要求国民党政府保卫领土主权,停止内战,出兵抗日。海外侨胞和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团体,也通过发表宣言等形式,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行动。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华儿女更是全力以赴投入对日斗争,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积极为抗日捐献钱物。华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众也深明大义,为抗战贡献力量。1941年8月27日,敌军包围冀中献县东辛庄,采用拷打和屠杀的办法,威逼群众交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许多人被打得死去活来,仍守口如瓶,当场数人被杀。马母见情不忍,挺身而出。敌人对她威胁利诱,要她写信劝儿子投降。马母痛斥敌人说:“我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马母坚贞不屈,最后绝食而死。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也英勇的参加抗日斗争。我们纪念抗战,缅怀英烈,就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顽强的民族气节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取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他们的罪恶目的之一,就是想摧毁和泯灭中华民族的反抗意识,让中国人甘当亡国奴,受他们的奴役和统治。但是,这只是日本侵略者的痴心妄想。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在敌人的炮火下,敌人的刑场上,中国抗日军民中涌现出许多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他们坚守的民族气节,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表现。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对日作战时不幸负伤被捕。任凭敌人严刑拷打、酷刑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决不投降。敌人对她软硬兼施,最后束手无策。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赵一曼写下了给儿子的绝笔信,要儿子赶快成长,不要忘了为国家而牺牲的母亲。日军“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冀中深县王家铺子的人民群众为了掩护子弟兵,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当日军逼迫被抓的20多名群众说出八路军藏在哪里时,遭到了坚决的拒绝。敌人杀一个,群众不说,又杀一个,还是不说,敌人连续杀了14人,群众仍然没有吐露一个字。著名的东北抗联领袖杨靖宇率部转战,同敌人多次作战,令敌人闻风丧胆。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东北抗联也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1940年2月,杨靖宇所部被日军“讨伐”队包围,最后剩下杨靖宇只身一人。敌人劝他投降,杨靖宇用猛烈的枪弹回答敌人。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西南的保安村三道崴子壮烈殉国。残忍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肠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东北抗联战士这种不畏困难、威武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使敌人也为之震惊。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多次率抗联小分队袭击敌人。1942年2月,抗联小分队袭击黑龙江鹤立(今鹤岗)梧桐河伪警察所时,受伤被俘。赵尚志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

我们纪念抗战,缅怀英烈,就要学习杨靖宇、赵尚志、抗联八位女英雄、佟麟阁、赵登禹、八百壮士等抗日英雄和英雄群体所表现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民族气节。

 

无畏的英雄气慨

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儿女抱定了“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从而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无数中华儿女在强敌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也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

1937年7月下旬,日军大举进攻北平、天津。中国第二十九军官兵英勇作战,但未能挡住日军的猛烈攻势。在战斗中,副军长佟麟阁和师长赵登禹在南苑战场牺牲。在1940年5月开始的枣(阳)宜(昌)会战中,中国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与日军的激战中,不顾个人安危,率部冲杀,身负重伤,最后壮烈殉国。

1941年9月25日,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在3500余名敌人进攻时,为掩护四个县的党政领导机关和群众的转移,主动把敌人吸引到河北易县狼牙山的悬崖绝壁,据险抵抗,毙伤敌90余人。在打完最后一粒子弹后,他们毅然跳崖。马宝玉等三人壮烈牺牲,宋学义等两人被山上的树枝挂住,得以生还。他们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驻辽县的八路军总部遭到敌人合围的紧急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指挥部队突围,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同年冬,山东军区特务营在日军对鲁中根据地进行“扫荡”时,奉命掩护军区机关和群众突围,先后毙伤敌军600余人。全营最后剩下14名战士,被压缩在对崮山东端,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全部跳崖殉国。

1942年初,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盟军,在异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斗,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等作战的重大胜利。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二O O师师长戴安澜奉命率部在缅甸东瓜与敌血战10余天,歼敌5000余人。戴安澜身先士卒,在同敌人遭遇战时亲赴第一线指挥,不幸身负重伤,光荣殉国。

1944年8月下旬,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率部从淮北区西进萧县、永城、宿县地区,打退日、伪军的进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9月11日,彭雪枫师长在豫东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英勇牺牲。

我们纪念抗战,缅怀英烈,就要学习抗日先烈们为民族独立解放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坚韧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到底”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受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但这不能动摇中华民族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表现。

在中国全国抗战开始前,在国民党营垒中就存在着一种“亡国论”的思潮。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就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已进行抗战,但在日本的诱降之下,仍然表现出某些动摇。同时,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给某些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带来一些悲观失望情绪。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和论证,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批判了“亡国论”等对于抗日战争的错误认识,因而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纪念抗战,缅怀英烈,就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克服新的历史下前进道路仍然不可避免要遇到的艰难险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无数的爱国军民、抗日先烈,在伟大的抗战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下,将个人的生命溶入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书写了英勇而壮丽的人生篇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历史,就是这个国家、这个人的昨天和前天。我们要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和启迪,更好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