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由“大国”到“强国”的历史转身

tebiebaodao 2015-07-29 16:36:53 总第284期 放大 缩小

胡 敏/文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前不久各省市分管工业制造的主管领导齐聚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就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进行专题研讨,而这份规划是2015年5月19日由国务院正式印发,被认为是打造中国制造业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行动纲领。

在2008年全球遭遇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洗礼之后,西方老牌工业国家纷纷重启新一轮制造业升级计划,将经济发展着力点再回归实体经济,重塑竞争优势,重振工业雄威,像德国工业4.0版、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英国制造业“高价值制造”战略,新工业法国、日本《制造基础白皮书》等等,都为孱弱的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助了一臂之力,也成为引领世界未来工业发展的新航标。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增大,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出台的这份面向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规划将会为中国的经济振兴带来什么,这不仅是各地的工业主管们需要深入理解的,也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需要密切跟踪的。

“中国制造”必须走向“中国创造”

打开中国制造业发展顶层设计的《中国制造2025》,其在开篇这样写道:“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样的认识十分到位。其实,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显著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支撑起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以2012年的统计数字看,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为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为20%,已与美国相当,说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毫不夸张。另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和联合国工业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9万亿美元,美国为1.88万亿美元;中国22个工业产品大类的7个大类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包括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从中国国内来看,2012年,中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为86.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95.09%,制造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说其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毫不逊色。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大量工业消费品制造加工实现了沿海地区的内外经济大循环,换来了可贵的外汇,锻炼了一支强有力的工业化制造队伍,支撑起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成就了大批“Made in China”产品走向海外。现如今,中国制造业产业体系不仅门类齐全、独立完整,而且产业链条也越来越长、越来越完善。大到航天航空、船舶制造,重型装备,小到台式计算机、先进手机,无一不可以生产。“中国制造”已走遍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但这只是中国制造业之“大”。

正如中国高层十分清醒认识到的,也在《中国制造2025》中写明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为什么这样说?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资料中显示:中国制造业整个结构不合理,处于实践产业的中低端。在主要先进设备中,达到先进水平的设备占26.1%。我们看制造业的增长值、增长率,GDP的比值,只有21.5%,比发达国家平均值要低,美国达到40%。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最初实行“三来一补”开始,大量代工生产的还是消费品,就是现在去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厂房看看,商品的品牌、制造的装备,绝大多数还都是国外的。

制造业对外的依存度也超过了50%。技术来源包括新开发的技术,是外援性技术,过度依赖单机制造的增长,主要依靠产业链的加工环节。我们80%的高端芯片是进口,2012年进口达到了50%。我们资源率低,产品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能耗还是很高,单机能耗超过8倍,国家抽查的不合格率达到了10%,每年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左右,等等。

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的工业发展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的发展路径已经难以为继,长期以来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基础工艺研发投入偏低造成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问题。

再加上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应对全球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加速推进“再工业化”进程,而我们的传统制造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需要化解,新型制造业如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云制造等新兴业态尚增长不足,工业消费品低端市场严重饱和与高端需求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情势下,中国制造业必须面向未来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也必须由过去30年形成的雄厚基础走向更有创新活力、更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创造”。

开启中国制造由“大”转“强”之路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充分认识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强国,已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将是保证强大经济的支柱和基础。

换句话说,中国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发展势头能否长期保持、在全球未来竞争中能否夯实地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国经济已经结束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增长,开始步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下,要既能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制造业就是转方式、调结构、助力持续增长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

显然,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战略背景和谋划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来。

纵观发达工业国制造业发展经验,更着眼于未来新技术革命发发展趋势,今天的制造强国将充分体现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有雄厚的产业规模。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二是有优化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高、拥有众多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及一大批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三是有良好的质量效益。表现为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劳动生产率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四是有持续的发展能力。表现为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引领能力逐步增长,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良好的信息化水平。

基于这样的标准,《中国制造2025》鲜明提出了指引未来10年乃至3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25字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保障。

业界人士还简洁地将这份规划浓缩为“一二三四五五十”核心要点,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现在我们不仅有着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基本原则和方针,也有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实和基础必须着力建设的“五大工程”(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和亟待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即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四方面着力完成工业4.0版

跨越

《中国制造2025》内容丰富、布局详尽,从中国制造目前发展基础特别是解决当前矛盾问题着眼,需要先期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快智能制造。此轮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点,以此把准和切入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与方向。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逐渐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这无疑将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挑战,但也给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才可以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由于智能制造是智慧的集合,没有知识产权,中国制造有可能会沦为西方制造的工厂。这就会逼迫我们的制造企业从重资产转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轻资产,尊重知识产权,同时还可以引导中国制造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切实在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方面下足功夫,从根本上提高制造产品功能、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推进“互联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经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几乎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并有着旺盛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涌现了一批国际性优秀企业,下一步就是要通过各种政策引导,推进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业转型发展,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础支撑;积极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做精做强传统制造业,大力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完善创新体系。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发挥好国家、行业、企业、市场的协同科技攻关。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从国家层面设立从事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机构,引导构建企业技术创新有力的外部性支撑。在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遴选和依托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转制院所研发平台,构建共性技术创新基地;在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石化、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依托行业骨干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立共性技术创新基地;遴选设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辐射、转移与扩散。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遴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建新型的国家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以新模式、新机制、市场化、产业技术联盟等方式,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填补长期以来中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从国家层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外部性支撑等等。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一定要防止政府引导变成政府主导,甚至代替市场做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并陷入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间产业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传统发展误区”。前几年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产能迅速扩张,最终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的困境。前车之辙,不可不鉴。政府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动力,切忌盲目跟风。

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层次结构差异很大,跨度覆盖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头十年。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的“工业4.0版”,许多中国制造企业还要经历“工业2.0版”补课、“工业3.0版”普及、“工业4.0版”示范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时间段,要顺利完成几个步骤的跨越,对许多中国制造企业来说,的确任重道远,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