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宏观经济回暖了吗?

liaowangzhisheng 2015-07-29 16:30:52 徐 冰/文 总第284期 放大 缩小

对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的乐观预测声势渐起。

前不久,适值股市暴跌而救市正处关键时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就当前经济形势接受媒体专访,罕见地提前公布了一些相关数据。而按照相关惯例,这些数据本应在二季度以及上半年宏观数据发布时公布。尽管此举被舆论认为是为了安抚市场的策略之举,但数据所勾勒的宏观经济态势的某些侧面值得关注。简单而言,从盛来运所提供的数据中大体可以得到这样一幅画面:总的经济形势虽然仍不容乐观,但经济结构却出现了向好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过剩产能淘汰加快,服务业比重继续稳步上升,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增长较快,同时消费增速持续增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了上半年经济数据,按照官方的分析口径则是: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处于合理区间,主要指标逐步回暖,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宏观经济是否真的企稳了呢?

数据显示经济出现企稳迹象

从数据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确出现了企稳迹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二季度GDP增长7%,持平一季度的增速,由此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不仅完全符合既定增长目标,而且明显超出此前的市场预期。GDP之于衡量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从上半年GDP运行的情况看,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7%,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宏观经济态势出现了企稳。

当然,对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人们总会习惯性地带有一定保留意见。不过,我们可以从汇丰发布的相关指数中做侧面参考。6月23日,汇丰银行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 Group联合公布数据显示,汇丰中国6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9.6,尽管仍处于荣枯线下方,但较5月的终值强劲回升了0.4个百分点,不仅好于此前的预期,而且创出三个月来的新高。

汇丰发布的分类指标也显示了一定的乐观。其中产出指数从5月的49.3爬升至50.0,创两个月新高。新订单分项指数初值升至50.3,为4个月来首度扩张,而且是4个月来最高位。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9%,较5月上升3.2个百分点。但6月的就业指数不容乐观,中国制造业6月来的裁员数量为六年以来的最大规模。

仍然回到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从供给面看,4—6月工业增速改变了前三个月持续下滑的势头,环比连续实现小幅回升。企业开始回补库存。受大宗商品价格回调和企业预期转好影响,自3月份开始,工业企业结束自上年末以来的持续去库存过程,开始主动回补库存,5月份产品库存较2月份增加2180亿元。社会货运量增速回升。受工业增长小幅回升的影响,4月份大宗物资运输需求有所回升,社会货运量增速较3月提高5.5个百分点,5月份继续加快2.6个百分点。产业景气指数持续回升。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回升,持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4—6月,汇丰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也均呈平稳回升趋势。

从需求面分析:政府预算内投资逐渐加快。6月份政府预算内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8.6%,较5月提高8.3个百分点。计划新开工项目增加。3月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增多。计划总投资额较上年同期持续正增长,二季度连续呈回升趋势。实际消费增长回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较5月加快0.5个百分点,实际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出口降幅也在收窄。6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较5月回升5.3个百分点,并实现由负转正。上半年一般贸易累计同比增长6.3%,远高于全部出口增速,贸易结构改善。部分能源消费增速回升。6月份单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8%,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也实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

另外,物价下行态势得到缓解,核心CPI已连续三个月上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态势出现积极变化。6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0.56%,涨幅较5月提升0.11个百分点。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连续收窄,并于6月份转正,1—6月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为3.9%。连续14个月累计负增长的商品房销售额,在1—5月数据中首次出现了正增长,涨幅3.1%,1—6月更进一步扩大至10.0%。

可以说,从当前经济数据上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有可能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经济企稳迹象比较明显。

 

经济企稳的原因何在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回答这个问题,其实首先应明确中国宏观经济为何出现了下滑。

目前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中国宏观经济之所以出现明显下滑,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态势之中。所谓“三期叠加”是指: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因而总体的经济运行态势是,由于此前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难以持续,必须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同时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之中,经济增速因弃旧图新,必定存在一定的转换空档期,从而导致经济增速出现较大波动。

当前经济的下滑,正是因为转换空档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点尚未成型的必然表现。

但是,经济如果持续下滑不断,显然也不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的稳定以及改革的推进,也要求经济即便增长乏力,也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速。而在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之前,如何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呢?仍然是靠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概言之,就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发改委不断推出体量巨大的投资项目,其目的,就是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已经连续降息、降准,中国已经处于降息周期之中。市场普遍预计,今年下半年还会出现数次降准。

正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下,宏观经济多项指标出现了企稳态势。笔者在今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即预测,鉴于中国货币宽松以及投资拉动的主动介入,只要假以时日,宏观经济表现一定会有所反弹,在今年以及明年上半年,经济企稳的可能性属于大概率。

经济增长重回升势尚需时间

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经济的企稳还仅是下降幅度和速度有所缩小,并不意味着探明了底部。从真实的经济增长预测,今年GDP破7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上半年GDP实现7%的增速,因为超出市场预期还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质疑,以至于国家统计局在其网站上发文论述中国核算GDP的科学性。

统计数据存在一定差异可以理解,关键在于如何认识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如何认识经济企稳。

坦率而言,当前宏观经济出现的企稳迹象,我认为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国家此前密集出台的拉动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显现了效力。但是总体而言,这种企稳依然不稳固,主要得力于宽松的货币投放和大规模的投资拉动。虽然相较于以前,现在的投资拉动目的性更为明确,投资效率也有所提升,但经济增长依然是被动型增长。也即,在经济“新常态”之下,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而最为紧迫的在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尚未成型,难当经济增长的重任。

对于如何判断经济探底成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有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一、高投资触底;二、严重过剩行业的退出和重组大体完成;三、新的增长动力可以填补投资减速和过剩行业调整留下的空间而有余。以此对照,我们会看到当前三个条件虽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满足,却又都显然距离真正的满足标准相差较远。这样的态势清楚说明了经济走出衰退还需要不短的时间。

经济企稳可能并不是难事,真正难的在于经济增长动力交接棒完成、新的增长动力出现。在此过程中,经济反复波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不能盲目乐观。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