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克强总理访欧 中欧合作进入“不惑”期

redianlengkan 2015-07-15 15:52:40 总第282期 放大 缩小

储 殷/文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近日来,李克强总理再次出访欧洲,这既是借着中欧建交40周年之际,对欧盟新一届领导人的摸底,也是对目前处于良好态势的中欧关系的再一次提升。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不仅将与欧盟新一届领导人就中欧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而且还要出访比利时、法国,为巩固中欧关系、提升中欧产能合作做进一步努力。可以说,对于如何发展中欧关系,中国领导人已经有了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中欧关系正在进入合作共赢、稳中有升的不惑期。

中欧产能合作的新机遇:

容克计划对接“一带一路”

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欧,正值欧洲处于“希腊退欧危机”的震荡之际,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因为希腊危机的紧急会议甚至被迫推迟了与李克强总理的会议。无论希腊最后是否退欧,欧洲经济的震荡都在所难免,也正因为此,外界对于欧盟的振兴方案尤为关注。容克计划是容克五年任期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国家基础建设的再投入,以重振欧盟停滞不前的经济。问题在于,容克计划没有新的资金来源,只是对现有资金进行重组,而由于很多欧盟成员国正因为高赤字和高负债而陷于瘫痪,容克计划实际上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容克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能否利用欧洲投资银行和欧盟现有的现金做为种子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于容克计划的支持力度,就极为关键。如果中国大力支持,无疑会给持观望态度的社会资金以强烈信心,从而有利于容克计划从社会上募集资金。

在欧洲各国纷纷在亚投行上展现对华合作意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无疑会在容克计划上对欧盟报之以李。然而这种回报不是无原则的,中国对于容克计划的支持,必须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做通盘的考虑。欧洲的容克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将在中东欧国家交汇。如果两者能够对接,那么中国对容克计划的支持无疑会带来一个合作双赢的典范。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与欧盟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现出高度不对称的态势。一方面,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时至今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仍然主要依附于欧盟。中欧诸国基本上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而其主要出口对象皆为欧盟,并且比例一般都接近或高于80%。相比而言,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一般都在1%左右,并且大多数没有到达1%。就进口而言,除保加利亚从中国进口份额达到全国进口总额50%以上外,其余中东欧国家都不到10%。另一方面,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框架中,有11国是欧盟成员国,4国是候补国。这意味着欧盟的价值观以及制度安排,已经基本为中东欧地区所接受。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行为同样要受到欧盟制度的约束。欧盟关于货币、贸易、环保、劳工等方面的法律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进军中东欧市场的重要障碍。这些制度不仅让中国企业在人力、基建上的优势大打折扣,而且也让中东欧国家在利用中国的资金、技术和人力上顾虑重重。比如中国为中国-中东欧合作准备的100亿美金的贷款就很少为中东欧国家所使用。所以中国对容克计划的支持不能是无条件的,更不能是不利于在中东欧地区推进一带一路的,这就需要中欧双方就制度衔接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讨论。欧盟必须为中国的“一带一路”打开一些口子,这样才能让“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的有效合作成为可能。

中欧产能合作的新抓手:

中法、中比深度合作

在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访欧计划中,除了与欧盟委员会的会谈之外,与比利时、法国的会谈也引人注目。虽然欧盟诸国已经在一体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质上他仍然并非一个主权国家而是多个国家的组合。这就意味着,在对华态度上,各个国家往往在出发点上并不一致。有的国家认为对华合作是机遇,有的国家则可能认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可能构成对其国家利益的挑战。在目前中欧的合作过程中,对中国影响力持担忧态度的主要来自于三方,一方是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主要依赖于对西欧诸国的出口,因此他们的确担心更为便宜且质量优异的中国制造会替代他们。一方则是比利时、卢森堡这样的小国,他们担心中国在与欧盟的合作当中,过分重视与英、德大国的合作,而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还有一方则是欧洲的大国法国,与德国、英国不同,法国的拳头产品也是高铁、核电等项目,与中国存在很大的竞争性。法国国内的确有一部分人担心中、法会在这些项目上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强总理对于比利时和法国的访问就尤为必要。一方面,中国要向欧洲表明,无论大国、小国,中国对欧盟诸国是一视同仁的,欧洲的小国同样可以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机遇。比如中国与比利时就在制药、化工、食品、机械等各方面都存在广泛合作。另一方面,中国要切实化解法国的担忧,让欧盟中的三个大国:英、德、法都成为中欧合作的有利因素。实事求是而言,中法在高铁、核电上虽然都有优势,但其实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比如中国核电强在中前期的基建能力,而法国核电则强在中后期的核废料处理等环节,正好形成前后完整的链条。又比如中国高铁强在硬技术,而法国高铁则强在运营与管理的软实力,这又正好可以形成软硬搭配的结构。也正因为此,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欧的一大重点,就是推进中法的产能结构。其中最鼓舞人心的动议,莫过于中法共同进军英国的核电市场。这样既把可能的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又借助法国人良好的口碑打开了市场,还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习对方的管理、运营上的经验,可谓一举三得。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上有许多与法国存在历史渊源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地区,法国的影响力仍然十分强大,提升中法合作的水平,能够有利于中国在这些地区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中欧产能合作的新挑战:

中俄欧三边关系的协调与重构

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的进一步对接,中欧合作正面临中俄欧如何协调关系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中国-欧盟-欧亚联盟的关系对于“一带一路”的顺利联通极为关键。这并非简单的路、桥联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诸多法律、贸易、货币、关税等多重制度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欧俄关系进一步恶化,欧盟可能会长期制裁俄罗斯的情况之下,协调工作将更为复杂。事实上,今天乌克兰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欧亚联盟与欧盟在制度上无法对接带来的悲剧。在欧俄严重对立的今天,欧盟绝不会允许中国与欧洲的合作成为俄罗斯变相解除封锁的路径,同样俄罗斯也不会允许中国与欧亚联盟的合作成为欧盟产品向俄罗斯倾销的渠道。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东欧诸国对于俄罗斯警惕颇深,对于中国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也倍加关注。除塞尔维亚等极少数亲俄国家之外,中东欧国家都将俄罗斯视为其国家安全最为重大的威胁。因此,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对于美国和北约都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波兰新总统杜达就是典型的主张防务上向北约和美国一边倒的代表。中国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就必须考虑到中东欧国家的这种安全焦虑。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应尽量避免给欧洲留下“俄罗斯盟友”的印象,而且还应努力将中俄友好关系塑造为协调俄欧关系的渠道。由于“一带一路”与俄欧的联接密切相关,中国应积极参与欧洲安全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的有关谈判,发挥自己的大国影响力,从而改善中俄欧的三边关系。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虽然在近几年来,中欧关系正由于经贸往来的密切而处于蜜月之中,但这种亲密关系仍然是有其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中欧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欧美的盟友关系。只要欧盟诸国的安全还必须依赖于美国主导的北约,欧美的联盟关系就不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中国对于欧盟来说虽然可以是很好的朋友,但却始终不是一家人。中国要把握好这个度,才能更好地与欧洲展开合作。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对欧洲的频繁出访也正是中国外交趋于务实的证明,因为今天的中国不再追求那种“亲如兄弟”的面子,而更在意互惠共赢的里子。在坦承中欧双方仍然存在许多制度、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的同时,这种注重细节的务实精神正在为中欧关系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恰恰也是双边关系经过了4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走向“不惑”的表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