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个性化统筹推进“十个全覆盖”

zhuantibaodao 2015-05-31 21:26:39 红 叶 郭 燕/文 总第278期 放大 缩小

 

对于内蒙古武川县来说,2014年是一个丰厚的民生之年。

作为呼和浩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武川县将新农村建设、“十个全覆盖”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既要田园风光,又要富裕农民。去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83亿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5989元,同比增长11.22%。全县完成34个“十个全覆盖”项目村的建设任务。

“吃上自来水,走路不沾泥;电视频道多,娱乐有场所;看病不出村,买货有商店;上学不花钱,老了政府管;十个全覆盖,幸福全覆盖!”农民用这样的歌谣赞扬“十个全覆盖”给他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而这份沉甸甸的、充满惊喜的“民生成绩单”背后,可以看出惠民与幸福被县委、县政府不断提到新的高度。

武川县县长靳春亮表示,今后还将继续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尽心竭力为农村牧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题,办实事,精心“烹制”出一道道民生盛宴。

群众点赞“十个全覆盖”

武川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部,县域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辖6乡3镇、93个行政村、958个自然村,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6万人,贫困人口13050人,20户以下的自然村483个。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城乡发展不均衡,且东西部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危旧房多,村庄缺少整体规划,分散零乱,农村改造任务繁重。

去年,武川县委、县政府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和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的工作部署,经过一年的改造,全县自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的土坯房、旧房变成新的砖瓦房;农村脏、乱、差状况被美、净、硬(化)所代替;群众多年来存在的就近入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三难’问题有较大改变;群众由怨声变为点赞;通过‘十个全覆盖’的实施,村干部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由不作为变为想作为……”如今走进武川县上秃亥乡蒙独脑包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硬化道路两旁那一排排白墙红瓦、焕然一新的小洋房。深入其中发现,这个崭新的小村庄里,连锁超市、健身小广场、卫生院、图书室一应俱全。一年时间里,这个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耗赖山村2013年被确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去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耗赖山村在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新建村民住宅130户,已全部分配到户,部分已经装修入住;建成26处互助幸福院,10月初该村无劳动能力、儿女不在身边、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全部入住。

村民薛海元今年79岁,早年丈夫去世,孩子们都在外地打工。今年,薛海元从自己的小土房搬到既有储物间、厨房,又有上下水和太阳能热水器的互助幸福院里生活。谈起今天的新生活,薛海元高兴得合不拢嘴。有了互助幸福院,耗赖山村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能够老有所住,真正实现了“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互助幸福生活。

靳春亮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也得益于“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的创新思路。“全县实施了八种模式分类,首先,在房屋院落改造方面,通过生态移民,即对长期在外、有固定住所、不准备返乡养老的,参照生态移民政策人均补助1.5万元,拆除房屋。其次,拆旧建新,由乡镇、村委会、村民小组及村民代表组成住宅建设领导小组,选择承揽轻工的施工队,并询价采购建筑材料,重点采取村民自建形式,对危旧房屋及其院落彻底改造。第三,实施‘穿衣戴帽’,对标准较高、质量较好的住宅和商业铺面翻旧如新。第四,以旧换新,对危房拆迁但却无力新建的农户,给予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支持,帮助购买本村质量较好的空置房屋。第五,公助私建,对留守人口中相对富裕,愿意利用现有宅基地自建,并符合规定建筑面积的,可享受居民住宅政府部分补贴,进行自建。第六,互助幸福,对无劳动能力、生活尚能自理的农村老人,安排自愿入住由政府统一新建的幸福院,互帮互助,统一管理。第七,垂管自建,对需要改造或重建的驻乡镇单位,均协调单位上级部门予以协助改造。第八,市场运作,对一些公益性建筑,对外招商承建,实行市场化运作。”

为保障“十个全覆盖”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32名处级领导包线包片,336名部门领导包村包组,乡镇干部包联农户,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建立四级调度和督查考核等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靳春亮谈到,去年政府总投资2.4亿元,实施了耗赖山乡耗赖山村、上秃亥乡东土城村等6个新农村建设工程,共新建房屋263户、配建农村互助幸福院26户,维修改造房屋358户,全面加强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既要田园风光又要富裕农民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过程中,武川县政府不仅全面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而且更重视产业发展,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生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在武川县圪顶盖村的食用菌菇生产大棚里,香菇、杏鲍菇、金针菇等各种菌菇长势喜人。在圪顶盖食用菌大棚种植项目产业区附近区域,圪顶盖新村100多户农民的统一住房已具雏形。为了增强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圪顶盖村重新选址规划建设了新农村产业小区,配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卫生室、幸福院、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以前种旱坡地靠天吃饭,收入没保障。现在在食用菌种植基地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而且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圪顶盖村村民徐文峰说。目前,武川县已经建成厚墙体温室大棚1574个,主要生产品种有滑子菇、黑木耳、鸡腿菇、姬菇、平菇、香菇、杏鲍菇、白灵菇。产品以订单合同形式为主,主要销往北京、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福建等地,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以圪顶盖村为例,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150个食用菌温室大棚,年实现纯利润230万元。目前,正在注册“塞上蒙菇”商标,产品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食用菌生产需求,今年投资1600多万元在圪顶盖和耗赖山新建两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年生产菌棒可达800~1000万棒。为加大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新建了圪顶盖生产成品达1500吨的食用菌QS认证加工车间。车间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在技术、设备上达到了食用菌产业全区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

靳春亮县长告诉记者,在武川县中东部水资源丰富的乡镇新建温室大棚,进行食用菌栽培,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力争到2017年食用菌生产总面积达到1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到2020年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产量8万吨,基本建成中国北方食用菌大县。

攻坚克难集中发展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个全覆盖”的攻坚之年。今年武川县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坚持分区、分片、分步推进,先行在6个乡镇沿G209、S101、S104、S311和旧呼武公路等交通干道确定88个“十个全覆盖”项目村,其中示范村22个,重点村13个,一般村53个,共涉及7265户、19113人。计划投资3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2789户,街巷道硬化163公里;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工程6处;安装户户通广播电视和通讯设备1587套,广播村村响22个;标准化卫生室16个;文化室16个;改扩建便民连锁超市36个;年内新增农村养老保险221人,80周岁以上享受低保老人88人。同时完成村容村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工程。

靳春亮说:“经过去年和今年的项目实施,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倒排工期、提早谋划、统筹调度、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等措施,保障各项工作的精准到位。其次,武川县西部地区风蚀沙化严重,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主要进行移民搬迁,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建设自治区首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拟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思路,对20户以下的村庄进行生态移民,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要让农村的父老乡亲就地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