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从一带一路与亚投行谈起

tebiebaodao 2015-04-24 12:39:51 张 洁/文 总第274期 放大 缩小

 

2015年3月26日-29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如期召开,这次年会的主题是“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会前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相继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一带一路”规划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之际正式发布。因此,“命运共同体”、“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刷屏率极高的词汇。无疑,最具亮点的还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华尔街日报》、美联社等国外媒体认为,习近平主席规划了中国与亚洲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将打造亚洲经济、安全新秩序。

命运共同体:亚洲社会的发展前景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以宏大的视野为开篇,从阐述2015年的特殊性开始,回溯了70年前至今亚洲共同经过的历史变革、发展进程与安全挑战,这是以“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为特征的亚洲方式形成的深厚底蕴,也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中国对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定位与认知,它至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政治上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在经济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在安全上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由地缘政治所决定,中国与周边国家是离不开、搬不走的邻居,只有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中国才能赢得良好的周边环境,这是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机会,加强经济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是通往政治认同与实现地区稳定的首要条件,也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发力点。然而,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这一倡议持续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在这些关注中,有欢迎,有质疑,也有反对,但更多的是观望,观望中国究竟如何规划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领导人通过参加亚信会议、东盟峰会,举办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参加等多边场合,不断宣讲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斯里兰卡、印尼等国的领导人,也都在具体讨论“一带一路”与这些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解决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等等,例如在中国与斯里兰卡两国领导人见面期间,就科伦坡港口的建设问题双方进行了意见交流。而中国与印尼两国领导人在博鳌论坛召开之前,举行会谈并签署了有关在基础设施建设、航空航天开发、海上搜救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八项协议,其中包括有关印尼首都雅加达至万隆的高速铁路建设的备忘录等。印尼总统佐科表示,这些谅解备忘录是印尼与中国“全面战略性”合作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列出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并将这些行动计划转为具体合作,让两国都可以受益。”

因此,利用双边与多边各种机会阐述“一带一路”构想,这是中国领导人促进国际社会了解、认同和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达到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的外交努力。随着建设“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的发布,“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对外大战略吹响了启程的号角。

“一带一路”与亚投行:命运共同体的引擎与护航手

“一带一路”是“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这一重大倡议的提出是由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亚洲国家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巨大现实需求所决定的。这样一个庞大的战略性工程如何实施,这是国际国内最为关注的焦点。

“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与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高度契合,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又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纵观行动文件,既设定了以中国为起点,覆盖亚洲、延伸至欧洲和南太平洋的互联互通路线图,以及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与各国的具体合作方案,也阐明了中国各地方的开放态势,详细定位了相关省份在“一带一路”中的定位、职能与责任,从而试图有机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也反映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以扩大开放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的深远考量。

由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蜂拥而至参加“亚投行”,从而赋予了“亚投行”承担了太多的政治含义,甚至上升到了国际社会在中美两国之间“选边站队”的高度,而忽视了亚投行对于确保“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重要功能。事实上,“亚投行”作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是对中国提倡的开放包容、透明公正理念的试金石,其创始成员国的迅速扩容、总部的选址,以及规则的制定,都将持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东南亚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机遇与风险并存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几十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未来,东盟仍是“一路”辐射的主要区域,也是“一路”向南亚、中东地区延伸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东盟关系的稳定是“一路”建设的基本保障。

然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形势颇为复杂,这里有多个美国的军事同盟国,也有与中国长期存在南海领土领海争议的相关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未来,“一路”建设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国在积极作为的同时,还需要具有风险意识,防范与化解潜在挑战,通过提升对内对外、中央与地方等全方位的国家治理能力,防微杜渐,化挑战为动力,从而最终实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世界和平。

挑战之一是战略疑虑,即对中国倡议的战略意图有怀疑。一些近邻国家怀疑中国借此实施扩张,对于合作共建基础设施网络存有疑虑,把经济的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参与的舆论;对于公路、铁路网络建设,印度、缅甸也都表现出质疑,并对于中国发展与一些国家(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的海上与港口合作,也赋予政治,甚至军事含义。

挑战之二是大国博弈。美国出于担心“一带一路”对自己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构成挑战,不仅自己排斥亚投行,称其会破坏支持基础设施的现有多边机构,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而且曾设法阻止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参与其中。目前,虽然这一努力未能得逞,但是,在未来中国的“一路”构建中,仍会面临来自美国的压力。

挑战之三是如何妥善解决或者化解争端。这些争端既包括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也包括不同邻国之间的。“一路”建设,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为了反对中国在中建岛以南架设“981”深海钻井平台,越南爆发了大规模的反华活动,致使中国企业利益受损,甚至出现了中方人员的伤亡。根据中国驻越南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信息,下半年越南出台数条投资相关新规对中国直接投资加以限制,试图通过吸引投资的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在东南亚国家中,这种想法并不是只有越南。

因此,如何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底线的同时,加强政治与安全互信,为区域经济合作创造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从战略上加以优先排序。一则,中国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的对话与谈判,充分挖掘《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的合作倡议,利用好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年的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定行动计划,这一步走好了,会有助于推动更大范围的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的建设。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