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公车拍卖让改革“看得见”

shehuiguangjiao 2015-04-02 20:10:01 总第272期 放大 缩小

 

1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取消公车的首场拍卖会在京落锤,106辆公车全部拍出。

众多媒体的报道,展现了这场拍卖会的人气:持续了4个多小时,总成交价为660.9万元,高出总起拍价274.8万元,平均溢价率达到70%以上。现场有“神秘”竞拍者以43万的总价拍下9辆车后坦言,这是中央拍卖的第一批公车,有标志性意义,拍下的公车打算作为收藏。有业内人士称,这次拍卖会是其近十年来参与的二手车拍卖会中气氛最热烈、关注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公众以如此高涨的热情参与公车首拍,首要原因当然是一般性的交易规律——公车车源透明、信息可靠、价格合理,符合二手车市场的交易诉求。但除此之外,这种热情恐怕也来自一种“参与”公车改革的冲动——历经二十年的公车改革终于破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那些曾写在红头文件上的措施条款,最终通过公车拍卖这样的程序得以实质落地,有了“看得见”的效果。可以想见,市场内的每一个竞拍者、市场外每一个关注竞拍的普通人,不免都有一种见证改革、共襄改革的心绪。

车改二十年,亦有春潮带雨,亦有乱云飞渡。改革探索背后是深水博弈,地方试点常伴随激烈交锋。14个省份的部分县市先后试水公车改革,无论是“广州车改”、“温州车改”还是“昆明车改”、“杭州车改”,都成为了新闻现象和改革标本。在试点中不断艰难前行的公车改革,曾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限权之难、改革之难,也曾一度让公众的改革信心随着车改的进退而起起伏伏。

去年,中央层面《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全国性车改终于落靴,并得到大力度推进。但有关车改“特权赎买”、“变相补贴”、“纸面改革”、“闭门操作”的公众疑问,仍难以在短期内被打消。公车拍卖,正是一个解疑释惑的机会,它当然不能涵盖改革的全部内容,但却提供了一个观察车改的大众“窗口”。通过它,普罗大众才能看到上述两文件中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方向”,并由此判断“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精神有没有真正进入实打实的操作层面,从而提振信心、平复疑虑。

换句话说,公车拍卖这样的政府行为,虽是取消一般性公车的应有之举,却也可以看作改革阶段性成果的公开,是一种引入公众参与和监督的重要途径。在今后车改的进程中,公共部门完全可以设法增加此类向公众公开成果的途径,始终将改革过程放置在“群众的眼睛”之下,在路线图或时间表的每一个节点上打上“公共性”烙印,从而避免改革出现迟滞甚至倒车。

说到底,公众要的是一种“看得见”的改革。“看得见”,既是指程序的透明,也是指结果的公开;既是指改革规划本身的操作感,也是指公众的广泛参与度。这个要求,不仅仅针对车改,也同样适用于今天每一项正在深水前行的改革。

(来源:《重庆日报》)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