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解读

tebiebaodao 2015-03-23 19:37:38 张 锐/文 总第271期 放大 缩小

 

在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并且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报告》筹谋今后一年中国经济大局与方向的全新热词响亮落地,高层的战略气场格外强大,改革的不悔脚步愈发坚实,民众的未来期盼更为炽热。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报告》原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7%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较2014年下调了0.5个百分点,同时也是时隔十多年后GDP预期增速重回7%。这一增速目标的敲定,既是对过往“唯GDP”趋向思维的进一步纠正,也彰显与贯彻了高层保增长的“底线思维”,同时与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

降低GDP增速并不是“去GDP”。经济发展是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就业问题还是社会民生问题,均需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同时,“十三五”期间只有保持7%左右的增长,才得以实现“两个翻一番”的战略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世界经济阵营中,中国7%左右的经济增速依然处在最高水平位置,而且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着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日益雄厚,同时改革驱动下的红利正在释放,小微企业数量日益增多,经济细胞的活跃度空前增强,实现7%左右的增长速度不容置疑。

“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

《报告》原文: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

在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改革开放以来由地方政府论证并最终由中央高层敲定的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四大区域经济战略,即所谓的“四大板块”,这些散落在四面八方的经济板块在地方与高层政策的作用下都无疑成为了拉动当地经济的重要引擎,但是,以往的区域经济布局不仅协同性差,而且很多经验难以复制和推广,因此,出于优化整个中国经济空间的战略目的,也为了推动传统区域经济板块的升级,需要重新构造区域经济的脉络与身躯。

作为全新的区域经济政策成果,“三个支撑带”是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三个合作区域。按照战略部署,“一带一路”承托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崭新功能,目的是通过加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陆海口岸支点建设实现中国资本、资源与产品的输出。京津冀旨在通过谋求协同发展,重点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长江经济带则通过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出综合立体大通道。

从“四大板块”到“三个支撑带”,代表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再升级。

“中国制造2025”

《报告》原文: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按照已经上报到国务院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中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第一个百年目标;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为此,中国政府将重点实施和推进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和竞争高地。

推动“中国制造2025”,需要官方政策的加码用力,如加大财政贴息和加速折旧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进一步强力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税收倾斜之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另外,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政府应当充分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同时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nextpage$

“互联网+”行动计划

《报告》原文: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作为首次写入《报告》的时尚概念,“互联网+”行动计划既代表中国政府互联网思维的强势切换,同时体现了决策层支持新兴产业并依托互联网打造传统产业新业态的战略安排。

事实上,从2015年春节互联网上“抢红包”的全民行动,到微信的疯狂蔓延,决策层与普通民众都见证了互联网的力量,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互联网金融”概念之后,仅仅过去一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规模就突破了惊人的10万亿。为了支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国务院在今年1月发布了首个促进新业态创新发展的专项文件,同时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各产业的融合创新,仍需要政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同时,政府应在鼓励创新的原则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予新事物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政府不唱“独角戏”

《报告》原文: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地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必须承认,为了确保经济合力的增速,也为了弥补投资领域的许多“短板”,时下政府投资还必须“唱主角”,尤其是有关诸如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网、铁路和公路以及水利、高标准农田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投资周期长和回报慢的大型项目都需要政府投资。然而,政府不能一手遮天,更不能与民争利,政府投资主要应限定在关系国家安全、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都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

本着让民间资本与公共财政同台“唱戏”的目的,中央政府在相关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专项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与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的政策导向,同时财政部推出了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正是如此,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同比强劲上扬18.1%,而在2014年发改委推出的80个示范项目中,49个都有民间投资的参与。接下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还可以采取投资负面清单方式,为民间资本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报告》原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从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金限制让“一元公司”成为可能,到企业失业保险费率由3%统一降至2%,再到金融政策对小微企业持续不断的定向宽松,中国政府支持市场创业与创新的政策力度正在空前加强,而且成效卓著。

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勤劳智慧拼接出无穷的创造力,就可能构造出千千万万个创业与创新细胞。因此,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政府还须扶上马、送一程,包括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简化登记手续,为“众创空间”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草根”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有权不能任性

《报告》原文: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按照《报告》的说法,今年将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并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很显然,相对于过去对行政审批事项所谓的“清理、规范”以及目标设定上的“原则上”等模糊表述,《报告》明确提出“全部取消”,表明简政放权的力度将继续加强。

在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同时,国务院率先公布了自己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而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敦促地方各级政府公布自己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对此,《报告》要求地方政府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为了确保地方政府做足“减法”,国务院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及相应的问责机制,同时健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公众监督网络,切实保证各级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

不过,随着最近两年反腐力度的持续加码以及简政放权强度的空前提升,不少地方和部门开始出现了“懒政”、“怠政”的现象,“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等消极抵触观念渐次蔓延,为此,《报告》提出要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以确保法定职责必须为。

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报告》原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促进冶金、建材等产业对外投资。

低端、廉价是中国商品出口的国际标签,虽然我们借此赚到了“辛苦钱”,但却招来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面积的反倾销等贸易制裁,同时遭遇到了东南亚以及南亚国家的同质化竞争的打压,传统的中国出口之力日渐式微。因此,培植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的竞争新优势,必须加快出口结构的调整步伐,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额达2.1万亿人民币,在全部产品出口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占比已达到17%。

中国政府下一步还将对推动装备制造“走出去”聚力谋势:一是继续推动优势装备出口,将轨道交通、电力、通信等作为重点领域,通过成套设备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方式,实现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全面输出;二是通过跨国投资提高装备制造业水平,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和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装备制造跨国企业;三是加强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包括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和税收协定,以及加大相应的金融支持力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