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十个全覆盖” 幸福千万家

zhuantibaodao 2015-03-12 18:14:40 殷 耀 张丽娜/文 总第270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围绕民生福祉这一根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第一要务,尽心竭力为农村牧区老百姓做好事,解难题,办实事,精心“烹制”了一道道民生盛宴。

关注民生   情系万家

去年年初,针对目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的现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这些看似细小的民生工程,勾勒出一幅农村牧区发展的美好画卷,为内蒙古农牧民的幸福感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一年过去了,如今,当你再次走进各个嘎查村,你会为之震惊,一排排红色的砖瓦房,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栋栋崭新的蔬菜大棚……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牧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头市达茂旗乌兰村常住居民不足百户,不少村民生活在危旧房里,生产生活都很落后。2014年7月开始,该村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同时新建卫生室、活动室、便民超市,增加垃圾箱、清运车、公共厕所。记者在乌兰村看到,老人在仿古亭里下棋,年轻人在水泥广场晒粮,儿童在新教室里学习,新农村的气息迎面而来,曾经的“留守村”“空心村”重新焕发了生机。

乌兰村的变化正是源于内蒙古启动的影响范围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民生保障   福泽百姓

内蒙古地域辽阔,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牧区。相对于城镇来说,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农牧民群众在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看病、养老和出行、购物等方面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和使命担当,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和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要想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尽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提出“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治区党委对广大农牧民群众作出郑重承诺:从2014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在全区实现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牵系在心,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好举措,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组集中投向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十个全覆盖”更是前所未有。

“全覆盖就是逐步缩小城乡的差距,让我们各族人民吃得好、住得好、心情好,早日过上多年梦想中的美好生活!”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

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时,将有52万户农牧民住进新房、159.5万农牧民、9.6万学校师生解决安全饮水问题、8868个行政嘎查村街巷完成硬化任务、3020户农牧民通电、91.8万户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新建学校和改造校舍总面积103万平方米、新建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5894个、新建2534个便民超市、新增30.6万人享受高龄津贴……

春风轻拂   甘霖遍洒

记者在内蒙古一些农村牧区采访时发现,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不少农村牧区悄然发生了变化。昔日的羊肠小道、泥泞土路变成了宽阔通畅的水泥路;狭小昏暗、陈旧破败的乡村学校正在进行安全加固;以往喝高氟水、苦咸水、地窖水的村民如今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幸福生活像春风甘霖洒遍千家万户。

农牧区的新面貌也带来了农牧民的新生活。以前,年轻人往外跑,老年人村头坐;白天巷无人,黑夜闻犬吠……现在,在农牧区新环境、新产业的带动下,返乡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

土右旗双龙镇双龙村吸引了一家大型光伏企业入驻,在当地建设光伏住宅及发电站、规模化种植基地和肉羊高标准养殖园区,现在已初步构建起了集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清洁能源、农民增收“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大批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慢慢回流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